1月3日,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2023年是我国有气象观测史以来最热一年,我国的实测最冷、最热纪录也被打破。

气象数据破纪录是否会越来越常见?最热的2023年为何会出现极端寒潮?快来了解一下!

2023年

我国最热和最冷纪录均被刷新

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10.7℃,较常年(9.9℃)偏高0.8℃,为1961年以来最高,打破2021年10.5℃纪录。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0.5~1℃。山东、辽宁、新疆、贵州、云南、天津、湖南、河北、四川、河南、北京、内蒙古、广西等13个省(市、区)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全国共12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据统计,2023年1月22日黑龙江漠河劲涛最低零下53℃,7月16日新疆吐鲁番三堡乡最高52.2℃,分别打破了我国实测最冷和最热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气象数据破纪录是否会越来越常见?

众多气象数据打破纪录的背后,是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地“现身”。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趋势。极端天气早已不罕见,频发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介绍,从我国来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其实每年都会有很多,这是由我国面积广阔、地理复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特点共同决定的。张涛认为,在2024年,高温、暴雨、干旱、台风、强对流、寒潮、沙尘暴、大雾等天气一个都不会缺失。

02

2023年出现极端寒潮与全球变暖有冲突吗?

2023年11月,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2024年春季。受厄尔尼诺影响,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何2023年还会出现强寒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兵解释称,寒潮和近期的冷空气活动是全球变暖或暖冬的一个“小插曲”谈及某年或某个月份偏暖,不是通过单次天气事件来定的,而是通过对比整段时间的气温平均值,是否显著高于或低于历史同期来确定。

例如2023年11月3日至7日,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这个时段内气温断崖式降低,但如果计算整个秋季的平均气温,则发现是1961年以来最高,所以是“最暖的秋季”。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增温、西风急流减弱,一系列相互影响后,导致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寒潮等冷事件频发也就是说,整体气温是偏暖的,但冷暖起伏更加明显,冷和热都很极端。因此,全球变暖和极端寒潮的出现并不冲突。

2023年,我国实测最冷和最热的纪录双双被打破,这充分体现了气温在变暖背景下的分布特征——平均值更高,极端冷、暖事件也更容易出现。

2024年1月

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发布

近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多家单位进行会商,分析研判2024年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

综合分析认为,地质灾害风险方面,1月份,湖北西部、湖南中部和南部、重庆中东部、广西东北部,以及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等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研判指出,1月份,江南西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灾害风险较高,但出现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灾害可能性小。需关注阶段性强冷空气活动对暖电供应、交通运输、群众生活等的不利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森林火灾方面,1月份福建东南部、广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的局部地区森林火险等级为高度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洋灾害风险方面,1月份,我国沿海可能有1次灾害性温带风暴潮过程;近海海域将出现4—5次4米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渤海、黄海可能出现1次海冰警报过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