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人生吃过最大的苦是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会回答:“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小编告诉你,其实一个人一年工作六个星期就够了呢?

而且这不是白日梦,这是一场成功的生存实验!

1845年7月4日,梭罗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开启了他试验性的两年零两个月。和别人猜测的不同,他不是来避世隐居的,他是来证明养活自己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的。他想看看,如果一个普通人在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还能不能保住个人的自由?养活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钱?人能不能在热爱中解决谋生问题?

两年零两个月过去后,梭罗成功了。原来每年他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他一切的开销。

一切的前提是两个字——简单。他践行着一种极低物欲的生活方式,只拥有满足生活所需的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梭罗却说,他不建议所有人效仿他的生活。

确实,人人都向往一年工作六周的安逸,却并非人人都能承受这种生活带来的清苦。梭罗可以在低欲望生活中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但不代表这适合每一个人。

比起一头脑热扎入旁人的生活方式中,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这本书,就是一本带你思考如何生活的书。

戴建业、刘擎、罗翔、徐英瑾等十位名师,用解读哲学经典著作的方式,教你思考“如何寻找想要的生活方式”这一终极命题,教你面对那些人生逃不掉的大事。你会发现,人生大事,真管用的还得是哲学。

在躺和卷之间

还有一块很大的空地供你撒欢

谈到生活方式,“躺”和“卷”一定是讨论度最高的两种方式,但是生活方式并非只有“躺”和“卷”,中间还有一大块空地供你撒欢。

在这个中间地带,三种哲学思想可以成为你的向导,一个是伊壁鸠鲁主义,一个是斯多葛主义,还有一个就是皮浪主义。

皮浪主义是怀疑思想的代表,简而言之,就是批判质疑精神。皮浪有一套“思考体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块“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人人都认可的正题,皮浪会提出一个反题,引导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当我们无法在两个命题中进行选择时,我们可以选择“悬置”的方式,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下,等我们更加成熟或者思维来到下一阶段时,再提出一个“合题”来综合前面的正反命题。

这套“思考体操”特别适用于人生。

我们一生中会被很多命题左右,就像一片大潮之上的浮萍,身不由己地飘荡,就比如在“躺”和“卷”这两个命题,如果你未经思考地就在这两者间横跳,你不过是选择了不动脑筋的逃避。

幸好我们是一片会思考的浮萍。

当我们试着去质疑那些进入你生活的种种命题,试着去提出它们的反题,寻找它们的合题,当我们试着去思考这片空地的另外可能性时,你会发现,生活会豁然开朗,一个更积极的的方向在眼前逐渐清晰。

不用焦虑地“躺”,也不用疲惫地“卷”,一定有一种更适合你的生活在等着你发现。

发疯是一种文明的构建

以前大家爱看治愈心灵的“鸡汤”,现在大家爱看不顾他人死活的发疯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大家爱“发疯”?因为在生活还未能完全令人心满意足前,那些涌动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可以说,发疯已经成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发疯,那就一定要读读福柯和他的《疯癫与文明》

在这本书里,福柯回顾了中世纪末到19世纪西方对疯癫认知。尽管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疯癫的认识和处置方式并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将疯癫视为非理性的,并想尽办法将疯子流放到文明的边缘,或是用尽手段将他们拉回秩序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疯狂对福柯来说并非一种疾病,非理性会为人类世界带来奔放的激情与创造力。如果世界上只存在着理性,那人们就像是被程序操控的机器,如果世界上只存在非理性,那么人们就会变成凶兽。因此,理性和非理性是一对缺一不可的孪生兄弟。只有二者同时存在,才能构筑起文明。

“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福柯为沉默已久的疯癫发声,和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遥相呼应。生活需要“发疯”,因为生活中的冲动、活力、感受、梦幻、想象、爱欲需要一个出口。我们需要在冷酷的规则和压抑下安放生命力,需要构建一个能表达、感受、体验的生活。

给生命留下自我整理的时间

在这个忙碌、勤奋、内卷的年代,我们总能各式各样的暗示信息,暗示我们要学更多技能,上更多课程,否则无法适应这个内卷的时代,更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是没人告诉我们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个伪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叔本华有一个很“毒舌”的观点,他说,阅读就是让我们的头脑成为了别人思想的游戏场,我们只是在跟着别人进行思考。如果我们只是在拼命地往脑海里塞东西,思想就会习惯于代替品,逐渐失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

叔本华的本意并非否定阅读,他认为消化比阅读更重要。

这个观点用于今天的我们也适用,我们不用焦虑“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生活和阅读一样,不能存储过量的信息,否则会成为别人生活的影子。

生活中有无数的信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涌来,如果我们只是拼命往脑海里塞入抽象的概念、成功的经验。最终就会迷失在这些庞大的观点中。在还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前,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样的都忘记了。

那些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就像我们生命的素材,只有消化了这些素材,才能让它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独立思考的一部分。只有给自己的生命留下空白,我们才能整理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命的顿悟往往是滞后的,比如我们直到二十多岁才读懂那些十来岁背诵的课文。初读不识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正因为顿悟有滞后性,所以我们要给它留足自我整理的空间。

“在这样一个时代,恰当的人生态度恐怕就是要给自己的生命留白。”

内心有点儿不安宁?

那就来读哲学吧!

人生大事,真管用的还是哲学》是一本给年轻人的精神自救指南。

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罗翔带你读穆勒,戴建业带你读福柯,刘擎带你读尼采。在这本书中,你将看到哲学家如何剖析无意义的生活、工作、爱情、躺平等等问题,最终在其中尝试解答自己人生遇到的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但哲学会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翻开本书,让十位名师带你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走出内耗和焦虑,寻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命节奏。

“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的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将要越过一条看不见的界线,他将要把一些事物抛在后面;新的、更广大的、更自由的规律将要开始围绕着他,并且在他的内心里建立起来。”

现在单本就包邮

别走,我好怕会失去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个关注再走吧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