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庶之分是不是天生注定的,古代嫡庶到底能不能改变?

淮下书生最近几期文章和视频,由朱允炆继位的问题开始的,核心其实就是嫡庶能不能改变。

朱允炆的嫡庶之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允炆的嫡庶之争

很多人会把民间的嫡庶关系,套用在帝王家,这是不对的。帝王家把妃立为后的大有人在,从妃到后,本身就是一个由庶变嫡的过程。

由庶变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庶变嫡

即便在民间,不同时期对由庶变嫡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甚至法律都开始松动了,允许在一定情况下把妾扶正。

明清时期,法律允许在一定情况下把妾扶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法律允许在一定情况下把妾扶正

《金瓶梅》中的李瓶儿先在梁中书府中做妾,后来嫁给了花子虚做正妻;庞春梅嫁给周守备并生下儿子后,被扶正成了守备夫人。

《红楼梦》中甄士隐家的奴婢娇杏,嫁给贾雨村为妾,贾雨村嫡妻死后,娇杏被扶为正室;

娇杏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娇杏剧照

还有关于贾琏扶正平儿的言语,比如“只等凤姐一死,便接了二姨儿进去做正室”。

《儒林外史》第六回,也讲了严监生扶正小妾赵氏为正妻。

平儿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儿剧照

以上虽是文学作品,但文学反映的也是生活,妾扶正,便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还有人说我承认庶母可以扶正,但扶正前生的儿子是庶子,扶正后生的儿子才是嫡子,理由就是商纣王和微子启的典故。

哥哥们,你们看过原文吗?《吕氏春秋》记载:“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後。用法若此,不若無法。”

用法若此,不若無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法若此,不若無法

这个“用法若此,不若無法”的意思,是说像这样运用礼法,还不如没有礼法呢,作者对太史如此用法是批判的。商朝正因为礼法乱用,才有了九世之乱。

战国时期的人们都已经知道批判商朝礼法,怎么一堆现代人反而奉为经典了呢?你是拿商朝的剑,斩明朝的官啊,吕不韦的棺材板都快摁不住了。

有人又对刘庄由庶变嫡提出了质疑,认为刘庄不是嫡,史书上没写。

真没写吗?《后汉书》卷一下记载:“ 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遵守《春秋》、立子以贵、皇后之子、宜承大统,这还不能说明他是嫡?

遵守《春秋》、立子以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遵守《春秋》、立子以贵

还有人说,阴丽华本来就是刘秀的结发嫡妻,刘庄本身也是嫡子。那原来的皇后郭圣通算不算嫡妻?如果算,那么你自己又违背了“礼无二嫡”的原则,等于两位嫡妻同时活着,这比书生说的扶正变嫡还要过分。

郭圣通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圣通剧照

另外,诏书里强调的是皇后之子,宜承大统。说明嫡子的身份,是来自于母亲皇后的身份。这说明了子以母贵,子的身份随母亲而变化。

比如刘彻,原来非嫡非长。景帝的薄皇后无子,景帝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无嫡立长也符礼法。然而,当景帝想要立刘彻为太子时,问题就来了。因为即使废掉太子刘荣,顺位也轮不到皇十子刘彻。

汉景帝刘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景帝刘启

因此,下面景帝的操作,可谓是教科书级的。他于前元六年九月废了薄皇后,前元七年正月又废太子刘荣。前元七年四月,王娡被立为皇后,十二天后,王娡的儿子刘彻被立为太子。

短短几个月时间,废后、废太子、立后、立太子,生生把庶十子变成了嫡长子,从而拥有了第一顺位继承权。帝王心术,可见一斑。

汉武帝刘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刘彻

唐朝的李弘、李贤,也都是母亲扶正前生的。当李治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之后,礼部尚书许敬宗进言,说既然王皇后已废、武皇后已立,就该改立武皇后长子李弘为太子,这样才是统绪归道,李治于是废李忠,改立李弘为太子。

李弘死后,李治又立李贤为太子。李弘、李贤是扶正前生的,李显、李旦是扶正后生的,按照商纣王典故,李治应该立扶正后生的李显才对啊,为什么立了李贤呢?

李贤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贤墓

这里深刻说明了,只要母亲扶正,前后生的都是嫡子。同理,朱允炆是扶正前生的,母亲扶正之后,也是嫡子。都是嫡子,那么朱允炆和朱允熥只要比长幼就行了。

因此,嫡子不会变庶子,但待遇会随母亲的变化而变化,庶子可以变嫡子,身份待遇同样也会随母亲的变化而变化。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嫡庶这个话题的最终的结论!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