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发展成为纺织行业的主旋律之一,莱赛尔纤维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环保的制造流程、优异的物化性能和弃后可生物降解等综合优势,成为纺织行业备受青睐的绿色纤维。莱赛尔纤维吸湿性好,抗原纤化性能优越,强度可以与涤纶媲美,干、湿状态下均极具韧性。将莱赛尔纤维和棉混纺,使面料柔软、透气、吸湿的同时,赋予面料更高的干/湿强力,抗皱性和悬垂性能。

一、原料性能和纺纱工艺流程

1.1 原料性能指标

我公司使用莱赛尔为国产棉型普通型,其规格为1.33dtex*38mm,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棉纤维为农三师和农一师棉花,优选马值在4.0-4.5之间、长度大于28.5mm、强度大于28.5cN/tex、含杂小于2.0%、整齐度大于82%、AFIS棉结小于200个/g的批次,以便和整齐度好、长度较长、强度较高、几乎不含结杂的莱赛尔纤维相匹配,提升混纺高支纱的成纱指标,具体配棉指标见表2。

表1 莱赛尔主要性能项目和指标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2 配棉主要性能项目和指标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 生产工艺流程

(1)棉线:往复式自动抓棉机JWF1011→强力磁铁FT225B→吸棉风机FT247→气流分离器FT217→重物分离器JWF0007-70→单轴流开棉机JWF1107→高架风机FT201B→多仓混棉机JWF1029-160→精开棉机JWF1115-160→大恒异纤机→除微尘机JWF1053→JWF1173型喂棉箱→梳棉机JWF1211。

(2)莱赛尔线:往复式自动抓棉机JWF1011→吸棉风机FT247→单轴流开棉机JWF1107→高架风机FT201B→多仓混棉机JWF1029-160→精开棉机JWF1115-160→JWF1173型喂棉箱→梳棉机JWF1211。

(3)精棉/莱赛尔50/50混纺:头并条机TMFD81S→二并条机TMFD81S→末并条机(带乌斯特UQA自调匀整装置)TMFD81L→粗纱机FA497-132→细纱机JWF1562JM2-1008→自动络筒机日本村田QPRO-60(配络菲电清)。

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型莱赛尔纤维原纤化程度高、表面光滑、卷曲数少、抱合力差、断裂强度较高但断裂伸长率偏小,在分梳过程中,易造成纤维损伤、纤维条发毛起球,与棉混纺时,两种纤维的可纺性差异较大,容易出现成纱棉结高、纱疵多的问题。我公司通过咨询恒丰集团并邀请纱线网专家现场指导,从原料的预处理、工艺参数选择、专件器材选用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最终使该品种质量达到了客户要求。

三、质量提升采取措施情况

3.1 莱赛尔纤维的预处理

(1)生产前对莱赛尔纤维进行加湿预处理,经试验加水量为莱赛尔原料每包重量的2.5%左右时效果最佳,沿原料包的5个面均匀加湿后闷包24h后再上盘使用。

(2)清花工序通过抓棉机上方超声波加湿器持续给原料均匀加湿。

(3)莱赛尔纤维吸放湿速度较快,为保持生产过程中莱赛尔纤维回潮稳定,将原先一盘36包原料改为一盘24包原料,抓棉机运转率95%以上,避免因生产周期较长或生产不连续造成回潮波动。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仅提高了莱赛尔纤维的可纺性,还有效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静电积聚现象。

3.2 清梳联工序

由于采购的莱赛尔纤维含粗并丝和胶块疵点较多,梳棉工序采取“轻定量、强分梳、慢速度”的工艺原则。棉生产线,以平衡好原棉到生条的结杂清除率与短绒增长率为关键。小样试纺时,莱赛尔生条实结可以控制在5粒/g以内,棉生条AFIS棉结控制在50粒/g以内,但成纱条干差,主要是粗节和棉结偏高,没有达到客户要求。

经排查,发现并条工序喇叭口集聚较多短绒,经显微镜查看,短绒成分主要为莱赛尔纤维。针对此情况,将莱赛尔清梳联工序中的单轴流开棉机流程去掉,以减少对纤维的打击损伤。同时,对梳棉机活动盖板针布型号和主要速度参数进行了优化,具体见表3。

表3 莱赛尔生产线梳棉工序优化前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工艺因活动盖板针布型号较密、部分工艺速度过高对纤维的损伤比较大,造成莱赛尔生条短绒多,与精梳棉条混纺后成纱粗节和棉结大量增加。通过缩短莱赛尔清梳联流程、选用较疏的活动盖板针布型号、降低梳棉机工艺速度后,并条工序喇叭口集聚短绒显著减少,成纱纱疵大幅度下降,其中+50%粗节减少52.2%,+200%棉结减少29.6%。

3.3 并条工序

为了提高棉纤维和莱赛尔纤维的混合均匀度,采用三道并条进行混合,以避免制成面料在染色时出现横档。为打开生条中存在的活棉结,提高熟条质量的稳定性,头并通过减少并合根数减小总牵伸倍数,以降低附加不匀率;通过放大后区牵伸,以更好地消除前弯钩。二并和末并通过增加并合根数,以提高纤维的混合均匀度、降低条子重量不匀;采用较大的总牵伸倍数和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以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减小并条条干不匀率波动。并条工艺优化前后参数及管纱指标见表4。

表4 并条工艺优化前后参数及管纱指标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4 粗纱工序

按照“轻定量、大隔距、慢速度”工艺设计原则,粗纱定量由3.5g/10m调整为3.2g/10m,捻系数控制在100以内,罗拉隔距由9mm*24mm*38mm调整为10mm*26mm*40mm,平均锭速由1000r/min调整为900r/min,调整工艺后管纱对比数据见表5。

表5 粗纱工序优化前后管纱指标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成纱质量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精棉/莱赛尔50/50 50S赛络集聚纺品种质量达到客户要求,筒纱主要指标提升前后对比情况见表6。

表6 筒纱主要指标提升前后对比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结语

纺纱的生产中,各混纺纤维特性差异大,尤其是没有主体纤维的同比例混纺品种,可纺性相对较差,要充分掌握各纤维的特性,进行大量试验对比,优选适宜的工艺配置,加强关键技术要素控制,以稳定提升产品质量。

来源: 陈小卫、李顺、张友林、刘宝贵、陈海蓉 东纯兴集团东恒兴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向微信后台发送“行情”,获取最新行情

向微信后台发送“加群”,邀请您加入300个纺织群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