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一道上海某区初三学生测试的语文作文题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过往的岁月里,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家人们的生日又是怎么过的?哪一次你或家人的生日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呢?请以‘特别的生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乍眼一看,作文题谈不上有难度,但很多初三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却表示,这道作文题"难出天际"。还有考生评论,"准备了五个材料,结果一个都套不进去。作文让我现场写,真的麻了。"

一场"特别的生日",为何难倒了一片初三学生?在沪上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这道看似十分生活化的作文题目,恰恰折射出当前中学写作教育中的问题:在考试面前,不少学生甩不开"套路"写作的惯性,也缺乏"我手写我心"的勇气与底气。

"套路"写作行不通,这样的命题算不算成功?

上面这道初三学生的语文作文题,究竟难吗?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看来,这道题目不仅不难,而且题目出得很好,因为每个人都有生日,且题目还特意启发学生,可以拓展思考家人的生日等等,这些都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审题方面几乎没难度。

但为何这么多初三学生叫苦不迭?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杨浦高级中学副校长王伟一语道破:如今,不少学生在考场上不是现场写作,而是根据自己事先背诵好的几篇范文,根据题目稍微拼凑一下"套"进去。"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少学生之所以觉得这道作文题目难,是因为事先储备的素材,在考试现场套不进去了。"

一道作文题,也不经意间戳中了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比如,命题的趋同化。上海市真北中学副校长、普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吴钟铭举了个例子。有一段时间,不少老师喜欢在作文命题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命题方向,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但因为考试题目高度趋同,导致大量学生为了应试,拼命搜索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素材,然后背诵成文,在考试时开启"套路"写作。

"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会逐步下降。"吴钟铭直言,这足以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和反思。须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帮助学生构建从生活中捕捉细微触感的能力,恰恰是语文写作教育中最需要保留、也最具价值的部分。

另一方面,学生相对贫乏的生活经历,或许也是让他们感到作文题目难写的原因之一。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樊阳坦言,如今的不少学生,不仅语文写作陷入"套路",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定式"。比如,有的学生之所以觉得生日没什么可写,就是因为平时过生日时,一家人无非是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或跟随网上的潮流"打卡",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忽略了对成长本身的深入思考。

没有时间现场构思,加工"预制菜"的无奈谁懂?

在讨论写作教学之余,也有人为坐在考场上的考生们鸣不平。

"没办法,之前用心写的作文,由于踩不到得分点,拿不到高分。后来,我背诵了一些作文百搭模板和考场‘万能作文’,在考试时拿到了不错的分数。"一位学生的心里话,道出众考生的难处与无奈。此外,也有家长吐槽,考试作文评分自有"踩分点",而孩子们充满个性色彩的文章,往往不在这些得分点上。在写出真情实感和获得高分作文之间,该如何抉择?这确实让人纠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徐默凡也指出,上海的中考语文要求在100分钟内完成一张满分150分的卷子,这一考试时间可能是全国最紧张的。在这段时间内,考生要完成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四个板块的题目,盘算下来,有些学生留给作文的时间可能只有30分钟。"很多时候,考生根本没有时间现场构思,只好加工‘预制菜’"。

吴钟铭也表示,从应试策略和学生的应考心理状态而言,就连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也建议学生采取"保守策略",事先准备几篇成熟文章垫底。"考场上,学生更容易失去安全感,加上应试紧张状态,思考能力不如平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佳作,难上加难。"

站在考生的角度来看,一道生日作文题究竟算不算难?或许,比起学生,老师们更应该有所思考。

作者:张鹏

文:张鹏 图:网络视频截图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