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睡不好”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经历过的事情,尽管我们有时候在床上休息了一晚,但第二天却感觉没睡醒,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睡眠质量不高造成的。影响睡眠的因素很多,如外界的灯光、声音以及自身的压力都可能使睡眠变差。

但假如这些影响因素都不存在,你却仍然睡不好,那就要考虑是否可能是床伴引起的问题了。根据《当代生物学》的一项研究,小鼠在与其他个体一同入眠时,可能会因对方而扰乱睡眠周期,尤其是某一方的睡眠强度不高时还会影响另一只小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研究团队并没有局限于现象表面,他们更想知道为何动物明知道睡眠会受到影响,仍然会选择抱团睡觉。最终他们发现,这种行为其实与增强社交接触有关。

过往的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物种的睡眠质量本身就会受到社交行为的调节,比如果蝇与蜜蜂实验显示,它们在白天的社交行为越多,晚上的睡眠时间就越长。而小鼠的睡眠同样会受到社交环境影响,当环境中加入了一些陌生小鼠,它们的睡眠结构和组成会发生变化。

然而现在大部分研究通常只会记录单个个体的睡眠信息,从而忽略了社群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借助了创新的无线神经生理记录设备来自由活动状态下一群小鼠的日常行为,包括睡眠的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鼠在睡眠期间会选择身体接触,但这也会互相影响睡眠状态(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他们发现小鼠在准备睡觉时,会主动寻求肢体接触并且主动彼此靠近,他们将这一行为称作抱团(huddling)。当研究者设计实验条件让小鼠可以选择单独或者抱团睡觉时,它们基本都会选择后者。

这些睡眠习性信息最终都被交由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当有同伴的时候,它们愿意主动放弃最喜欢的睡眠位置,并且进入社交群体中完成肢体接触,最后再进入睡眠。而一起入眠的小鼠,它们彼此之间会共享很多状态,比如入睡和醒来的时间基本一致,睡眠深度也一样,这意味着当一方睡眠不深时另一方也会被动变得一样。

而且作者还发现这种模式下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当两只雄性兄弟小鼠睡在一起时,它们的快速眼动期会变得同步,但是在雌性或者陌生的雄性之间不会产生这种现象。作者认为这种同步可能依赖于性别、熟悉度以及内在的安全感。同时,新研究也确认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交接触,生物会自愿牺牲睡眠位置喜好、部分睡眠质量。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类似的感受呢?

参考资料:

[1] Maria I. Sotelo et al, Neur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ynchronization in group-living and sleeping mice, Current Biology (2023). DOI: 10.1016/j.cub.2023.11.065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