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站在时间转角处回望2023年,东北全面振兴谱写新篇,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履坚定,雄安新区拔节生长,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活力脉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势见效,粤港澳大湾区勇立潮头……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区域协调发展正在攻坚破障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段树军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并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

可以预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成为2024年区域发展的主战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抓手。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以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重要切入点和主要载体,为此,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在新发展格局下,城乡融合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新冠疫情三年的影响、世界政治版图的变化、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等,均使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很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现阶段,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特别是推动乡村资源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对接,将有效提高供给质量、拓展需求空间,正是强大国内市场之所在。从消费看,当前农民和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仅为城镇居民的1/2、2/3左右,如果能通过市民化解除其消费的后顾之忧,消费支出将以几千亿元的规模逐年递增;乡村拥有优美生态和优质农产品,如果能供应适合市民下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将释放出极为可观的增长潜力。从投资看,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短板弱项,农民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是城镇居民的1/5左右,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将开辟出巨大的投资空间。

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因此,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就乡村谈乡村,必须通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从现阶段看,城乡融合的重点难点在乡村振兴。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20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

去年7月,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随后,各地陆续出台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相关意见。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相信顶层设计将很快出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会如火如荼地展开。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 监 制丨王 辉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