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华卫

自开始造车业务起,小米就注定平静不了。在前不久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后,更是风波不断。

先因致敬各大车企引战,后又被质疑「情怀绑架」。对于 小米SU7 参数 图片 )的各方面设计,网上也有颇多吐槽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局汽车的跨界企业和新品牌不少,为何独小米汽车都没正式上市新车,就能陷入如此大的舆论漩涡?

定位与大众认知差距大

「年轻人的第一辆车」,这是自小米宣布造车以来,公众便自然而然联想到的产品定位。

一直以来,小米在主营的手机业务及其他领域,都以「国民性价比天花板」打天下。

然而,到汽车产品这里,小米却选择脱离这种亲民路线,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去年12月28日的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曾多次公开暗示,小米首款车型SU7「会有点贵,但贵得有道理」

雷军还表示,仅电池包的成本就在十几万,所以「9.9万元不可能,14.9万元也不可能,新车表现和配置正常得40万元以上。」

据了解,在电池技术上,小米汽车联合宁德时代推出了800V高压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发布会后,小米汽车的售价区间引发颇多争议,甚至有米粉给出了「雷军忘了初心」的评价,但小米似乎十分坚定这样的汽车品牌定位。

1月2日,雷军再次在社交平台放话,「小米SU7,同档谁与争锋?」对于网友们争相关心的车型定价,则直接给出「50万以内,有对手吗?」的回复。

创新与自研力的高期待

现如今,汽车市场内卷严重,但基于小米长期以来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公众仍对小米汽车的创新性和自研能力抱有较高期待,现实情况却不尽如是。

此前,雷军在回应公众对于小米汽车的低价期待时表示,「要尊重科技」,并介绍了小米上车的多项核心技术。

但据了解,小米汽车所搭载的大部分技术系统采自供应商或与其共同研发,且几乎都是市面上已有的,纯自研技术较少,目前已知的只有座舱系统澎湃OS和智能驾驶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会上,小米提到的自主研发「大压铸设备集群」和「压铸材料」,一体式压铸机依然是由供应商提供;

「自研全球首个倒置电芯的 CTB 一体化电池」,则是采用了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倒置电芯布局方案。

现在,官宣与小米汽车达成合作的公司包括宁德时代、蓝思科技、汇川技术、均胜电子、比亚迪、三安光电、巨一科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置方面,以小米SU7目前公布的各项参数来看,零百加速2.78秒、电机转速21000rpm、最高时速265km/h等几乎都与行业内的「标杆车型」对标。

但不得不提的是,这些参数也基本都在行业现有水平维度内,并没有重大提升。

另外在外观方面,小米汽车也备受「尴尬」调侃。

小米新车定位C级生态科技轿车,车身轮廓与保时捷 Taycan 相似,采用溜背式造型设计,前脸和老款特斯拉 Model 3 一般都是偏圆润的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小米SU7隐约透露出的「缝合」痕迹,网友们纷纷戏言:不是保时捷买不起,而是小米汽车更具性价比。

技术参数、信息多变

拉开小米汽车公布的技术数据清单,会有诸多「最X、第一、唯一、领先」的称号映入眼帘,包括电机转速、风阻系数、锁模力吨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参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在研发主体、具体数字和实际表现方面却生出不少事端

发布会上,小米同时发布了三款超级电机:HyperEngine V6/V6s和V8s。在谈及电机的研发时,雷军也讲到了汇川技术的参与。

此后,关于「小米电机技术是否自研」的话题在网络上爆发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汇川技术才出面澄清,表示其参与了V6s的联合研发,但V8s系小米全自研产品。不过,小米完全自主研发、自己生产的这款电机要到2025年才能上市。

大压铸方面,小米宣布定制的一体压铸机最大锁模力为9100吨,高于特斯拉刚落成的9000吨一体压铸机。

有网友质疑称,小米的一体式压铸机采自海天,目前能查询到的海天一体压铸机最大锁模力仅880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一位个人简介为「海天高级应用专家」的压铸领域博主回应道,「这个级别的压铸机实际锁模力达到9000吨很正常,小米的实测锁模力在9300吨以上。」

另外,对于小米SU7达0.195Cd的风阻系数,也被一位汽车博主质疑不是「正经系数」。

其观点是,不同风速下测出的风阻系数不同,厂家通常会挑选最小数据对外宣传,小米SU7的0.195是160kph的速度吹出来的。

结语

纵观小米汽车到目前为止的发展轨迹,虽脱离了大众心中的定位,在技术和产品上也无太多颠覆式创新,但从公布的消息来看,整体的汽车产品力并不差。

并且,在一众汽车品牌中,恐怕也只有小米能在诸多声音中,误打误撞制造出如此多出圈的现象级营销事件了

但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内卷风潮下,不可避免地,公众对新品牌的包容度越来越低了。2023年的汽车市场,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多家新势力车企破产、裁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小米还没有公布首款车型SU7的最终价格,就已经闹出如此多的风波。之前小米汽车的泄密「整治」事件,也多番引起震动,不断消耗着公众的关注度。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小米汽车遭至的「苛刻」对待,似乎反倒是其产品闭环中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