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词坛中,姜夔是继苏轼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的词境独创一格,以空灵含蓄著称,被后人评为“清空骚雅”,有“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誉。

词评家们认为,姜夔词的“清空”源于苏轼,“骚雅”脱胎于辛弃疾然而,苏辛填词皆是出于本心,而姜夔却开始以有意的心态进行创作,认真研究探讨词的法度,在坚持传统婉约词的道路上,建立起了新的审美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自度曲中,更是突破了以往词牌上下片格式完全一致的形式,使其演奏与演唱更为自由,杨万里称其有“裁云缝雾之构思,敲金戛云之奇声”。

姜夔词幽韵冷香,如写扬州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写荷花是“红衣入桨,青灯摇浪,微凉意思”,写梅花是“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即使是热闹的宴席,在他笔下也是“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仿佛自带疏离姿态。

不过他写得最好的还是“情词”,夏承焘先生认为他“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夔少年孤贫,年幼失祜,稍长后又屡试不第,直到30多岁才得到诗人萧德藻的赏识,与他侄女皆为连理。

不过20岁左右时,姜夔曾客居合肥,与一位善弹琵琶的姑娘结下情缘,却因为衣食生计不得不漂泊江湖,无力与她相守,只能抱憾终身。

在他的诗词中,有四分之一的作品都萦绕着对这段情感的执着与怀念,“今夕何夕恨未了”、“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皆是为此而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词中推断,他曾和这位女子在元夕日有过一段甜蜜、欢乐的相会,因此每到此节,便常困于相思难以自拔。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感动了无数后人。

但我最感动的,却是更为含蓄的另外一首《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都城临安每到元夕便有极盛大的灯会,从正月初十便会开始试灯预赏。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

正月十一这天,姜夔也到了繁华的街道上,看到了权贵观灯的热闹场面:

他们纵情游赏,家中的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经在嘶鸣了。

据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

“纱笼”即用薄纱做成的灯笼。权贵子弟们出门时,前方有举着灯笼的仆从吆喝开路,让拥挤的人群让道。然后他们带着美人纵情游赏。

姜夔以“笼纱未出马先嘶”七个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我这白发苍苍的平民百姓,没有随从呼前拥后。只有相随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

此句笔锋一转,从豪门权贵写到布衣百姓,这鲜明的对比将后者比得渺小如微尘。

姜夔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正是这样的“微尘”之一。

不过与普通民众不同的是,姜夔在此用了一个典故,托喻了自己甘守清贫,“大隐隐于市”。

此典出于黄庭坚《陈留市隐》诗序,讲的是陈留市上一位刀镊工,他与七岁的女儿相依为命,每日所得一旦足以醉饱,便簪着花吹着长笛,让女儿坐在肩膀上,一起快快乐乐地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回忆蓦然浮现,心生无限悲凉。

写下这首词时,词人移家临安,依附于张鉴门下,年已43岁,距离合肥情事已经过去了20年。

年少时元夕夜的欢会,年少时娇美的笑颜,依稀仿佛还在眼前,可转身只有形影相吊的脚步声。

那些曾经的欢乐与甜蜜,都化作了匆匆一别、不曾再见的遗憾,浓得化不开,沉得撑不起。

花好月圆灯火满街,本是乐景,姜夔却用极冷的笔触来写,反而愈发凸显内心深藏的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一路走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微寒的夜色浸透肌肤,看灯的游人三五成群,笑语阑珊,渐行渐远。

结尾两句没有进一步写“老来悲”情,而是荡开一笔,描绘了看灯归去的游人。

整个画面有一种“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寥落寂寞之感,而那些远去的背影,正如同远去的往事般,令词人忍不住心生酸楚。

姜夔此句化实为虚,空灵含蕴,笔锋虽淡,情味却浓,有咀嚼不尽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夔这首词,以冷笔写乐景,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感慨无限。

清代词人况周颐称,词中“少年情事老来悲”之句,唯有北宋朱服的“而今乐事他年泪”与它“二语合参”,往日欢、今日悲,今日欢、来日悲,一语化两意,妙到毫巅。

而最奇妙的是,即使完全不了解姜夔与朱服曾经的故事,我们也能在这两句词中找到共鸣。

这“少年情事”,未必是初恋的哀情,也可能是年少时所有的恣意与欢喜。

这“而今乐事”,也不一定特指某一件事、某一种情感,而是稍纵即逝、不可留驻的美好。

但它们终将成为“老来悲”、“他年泪”,历经沧桑,唯余惆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