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谢谢

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书法家、诗人,是延安炮校的奠基人。

他对《孙子兵法》进行的系统研究,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称他“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他就是毛主席的高级参谋郭化若。

郭化若做了什么,得到如此赞誉?

儒将——郭化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烟灭”,东吴有儒将周公瑾,红军有儒将郭化若。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此前,郭化若担任过红一方面军代参谋、军委一局局长、炮兵学校校长、华野4纵政委、三野第9兵团政委等职位。

从郭化若担任的这些职位可以看出,他在军事理论方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郭化若名声初显是在1929年的漳平一战。

北伐战争时期的郭化若

1929年8月,郭化若走马上任,成为第二纵队参谋,随后,随队伍赶赴白沙。

26日中午,郭化若带领四支队的战士秘密赶到了漳平城郊的和平镇,在对作战地点亲自考察后,郭化若作出了初步的作战计划。

他决定,趁敌人不备之时,向北门进攻,打得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战斗开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敌方火力凶猛,这大大出乎郭化若两人的预料,于是郭化若抓来俘虏,从他口中得知漳平守卫共有一个团、一个营,再加上一个迫击炮连。

也就是此前消息有误。

一个支队对上这么多兵力,敌我力量悬殊,继续进攻,还是立即撤退,成了摆在郭化若面前的难题。

一般在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如果要对付敌人如此猛烈的攻击,只有以相当的火力对其进行牵制,这就需要用到大炮了。

在炮弹有限的情况下,打击的精准度就极其重要。

这个时候,在炮兵学校修习过的郭化若就有了用武之处,在士兵将迫击炮拉到制高点时,郭化若亲自瞄准目标进行打击。

随着一声炮响,敌军团长被当场炸死,敌军群龙无首,成为一盘散沙。

郭化若带领战士们乘胜追击,敌军全被歼灭,还获得六百多件武器装备。

漳平一战足显郭化若的“将才”。

郭化若除了在军事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外,还爱好写诗。

在他三百多首诗作中,他既真实记录了战争实况,又有感而发自己内心所想。是郭化若对战争的感慨,也是他高尚情操的显现。

1930年,部队西渡赣江,郭化若望着波涛滚滚的江面,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西渡赣江》。

这首《西渡赣江》的后两句“集中力量争优势,巧展计谋少胜多。”以平白直叙的语言,表现了毛主席的军事才能。

1931年,郭化若在向毛主席辞行时,又写下了一首《东华山畔》。

诗中前两句“西风落叶总无情,谁夺燕军乐毅缨?”借用乐毅的典故,使诗歌含蓄有致。

同时后两句“小寺却非楼百尺,更深听雨夜清新。”又融情于景,整首诗清新自然,更衬托郭化若“儒将”风采。

相比于《西渡赣江》的平白浅近,这首运用典故的《东华山畔》,更多了几分可读性。

郭化若这一生留下了不少诗作,六十多年时间,与诗相伴,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可见其“儒士”风采。

而真正将郭化若与“儒将”二字联系起来的还是《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