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姝华正在接诊

"武老伯,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全科医学科12号诊室内,全科规培医师梅姝华开始了她执业生涯中的第一次独立门诊接诊。

而在隔着一面单向玻璃的评估诊室,负责指导梅姝华的老师、全科医学科主任宋浩明也同步认真观察整个看诊过程,还时不时做着笔记。

让全科规培医师先独立接诊、汇报病史,再由高年资老师带教一起接诊,总结提升临床独立接诊能力——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去年起正式在同济医院全科医学科落地,目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正逐步探索出一套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和普通门诊相比,全科门诊有啥特别?记者日前到同济医院一探究竟。

学生看完老师再看,教学门诊凸显"教学"特色

本周四下午,同济医院门诊大楼3楼12号诊室,当患者武老伯进入诊室后,宋浩明先打了招呼。"老先生,我们是教学门诊,和普通门诊有些不同。这是小梅医生,她先接诊,我会把关,不影响诊疗质量。"

由于是第一次独立接诊,梅姝华显得有些紧张。在翻看了武老伯的病史后,她逐渐找到了突破口,"老先生,您之前装过支架?"

71岁的武老伯打开了话匣子。12年前,他突感心脏不适,冷汗直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告诉他是心肌梗死。由于当时胸闷得透不过气,心脏三根血管重度狭窄,人一度陷入昏迷,后续,武老伯一共装了四枚冠脉支架,这才"逃过一劫"。

"老先生,您装完支架后吃什么药?最近有没有胸闷胸痛的症状?"针对梅姝华的问题,武老伯一一作答。

几个来回,梅姝华渐渐厘清了他的病史。而坐在另一边的宋浩明,则在仔细观察梅姝华的接诊情况。完成初诊后,她进入评估室,介绍接诊情况,并给出自己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浩明在评估诊室仔细观察梅姝华的接诊情况

"患者主诉近期胸闷心慌,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老人有糖尿病,是否是低血糖发作?或者有新发心梗?""在整个接诊过程中,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听完梅姝华的介绍,宋浩明不时发问,整个过程就像一次现场答辩,只不过对全科规培医师来说,答辩的场地从他们更熟悉的住院病房延伸到了医院的门诊。

在这对师徒的对话结束后,他们一起走进全科诊室,通过病史核实、补充问诊及查体等,两人一起为武老伯给出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全科医生不仅要关注病,更应该关注人

送走武老伯,教学门诊进入后半程——总结复盘。"除器质性疾病外,患者的心理因素同样重要。"宋浩明进一步结合病例,和梅姝华一起讨论。

事实上,从检查来看,已可以排除武老伯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能,那么接诊医生就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

"老人家对自己的身体非常关切,一有小问题就容易表现出过度焦虑的症状,这也可能导致他偶发胸闷。"在宋浩明看来,与专科不同,全科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这是一门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所以,要做好对患者全身心的照顾,尤其需要做好患者教育。简单来说,全科医生不仅要关注病,更应该关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队一起给出武老伯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谈及自己的第一次接诊,梅姝华腼腆地说,"感觉自己没有表现好,有种被患者牵着走的感觉。"跟着老师现场复盘整个接诊情况,则让她获益良多。"这个病例也提醒我,要学会从细微之处观察患者,有时,这将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方向甚至结局。"

"万事开头难,这正是全科教学门诊开诊的意义。"宋浩明告诉记者,普通的门诊带教常常是规培医师坐在高年资老师背后观察学习,而教学门诊则以"实战"为先,让不同年级的规培医师都有机会单独接诊患者,"学生直接上场,就像学完驾照自己上车,教练在旁边指导把牢安全底线,这样的实战模式对学生更有帮助。"

培育更多优秀全科医生,并非一日之功

自2007年起,同济医院成为上海市第二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4年获批全国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迄今共招收规培学员135人,先后出站学员107人。这群年轻医生出站后,将前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职,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

如何进一步提升年轻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这也是作为全科规培基地主任的宋浩明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国家卫健委对全科医生数量目标的制定经历了多个阶段,相关政策措施也不断调整完善。从‘全科医生’到‘合格的全科医生’,其背后折射的是对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由‘增量先行’转向‘增量提质并举’的理念转变。"宋浩明说。

同济医院全科教学门诊的开诊只是一个开始。"医学需要经验,成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并非一日之功。"宋浩明谈到,未来,全科规培基地也将不断完善深化教学内容,以提升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为抓手,有步骤地持续发力。

作者:李晨琰

文:李晨琰 图: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