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亲自撰稿,回忆父亲六龄童的新书《金猴宗师:我的猴王父亲六龄童》(以下简称《金猴宗师》)由长江新世纪推出。书中六小龄童回忆了父亲六龄童追求戏曲艺术的一生,讲述家族成员与“美猴王”的渊源,以及“美猴王”享誉国内外的曲折和艰难历程。2024年恰逢“绍剧宗师”六龄童100周年诞辰,《金猴宗师》意在纪念这位“章式猴戏”开创者、绍剧名家。

日前,六小龄童接受记者访谈,畅聊本书的创作以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他说,父亲六龄童创立的“章氏猴戏”集各家之长,“人皆我师”,各种剧好的地方都要去观摩、学习,这让这个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璀璨之珠熠熠生辉,而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家庭,是随着猴魂而来,义无反顾地去演孙悟空,演好美猴王。

书写家族四代人与孙悟空结缘的故事

六龄童六岁从艺,因此得名六龄童。后来因为“倒嗓”,不得已专攻武生,这也为六龄童打开了猴戏的大门。在武生基本功的磨炼中,六龄童观摩各家技艺,学习各种剧种中的精彩之处,丰富自己的本领。1947年底由七龄童自编自导,六龄童主演的绍剧《西游记》36本连台本戏在上海老闸大戏楼上演,这次为营生而推出的新剧目,却创立了绍剧猴戏,“章氏猴戏”从此诞生。

上世纪60年代由七龄童编剧、六龄童主演的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风靡一时,彻底改变了六龄童的一生,从此“章式猴戏”声名鹊起。“章氏猴戏”则经由第一代猴王、即六小龄童的曾祖父章廷椿,第二代猴王章益生,第三代猴王六龄童,及六小龄童的堂兄七小龄童、小七龄童,以及六小龄童等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最终,央视版《西游记》赢得了观众广泛喜爱,六小龄童更是让“章氏猴戏”的精髓传承下来,并再次声名远扬。

六小龄童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写《金猴宗师》这本书,是因为父亲2014年去世后,他看到观众、读者对《西游记》的爱,对自己家族几代人表演孙悟空的支持,所以想把父亲、“章式猴戏”创始人的一生记录下来。创作过程中,六小龄童看了很多父亲的回忆文章,还有别人写的专著,静下心来,把这段特殊的经历完整写下来。

谈及回忆父亲过程中的最深感受,六小龄童称是父亲对有400多年历史绍剧的传承:“我父亲那一代人把其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提炼出来,立足猴戏走出中国,将猴戏艺术发扬光大,这是给我最震撼的感受。书里的故事很多,很多都能感受到父亲对绍剧艺术文化的传承和用心。”

谈到《金猴宗师》这本十余万字新书的主要内容,六小龄童表示,该书主要说了自己家族四代人,从事西游文化、猴戏表演艺术的经历:“我的父亲从六岁开始学艺,到他90岁离开,终其一生都在从事绍剧、猴戏艺术演出。”六小龄童说,现在绍剧猴戏已经成为国家的非遗项目,通过这本书的描述,大家可以知道绍剧的历史,以及他家族四代人如何与孙悟空结下的不解之缘,最重要的还是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里,感受《西游记》的魅力和戏曲艺术的传承,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而通过回忆父亲的艺术生涯,六小龄童感触也颇深,他表示:“父辈们对戏曲的痴迷和热爱,对猴戏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内心。我深知,只有不断地求新求变,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才能够让‘章氏猴戏’这个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璀璨之珠熠熠生辉,才能够无愧于‘猴王世家’的美誉与殊荣。”

家庭的责任让我演好美猴王

六小龄童走向猴戏艺术表演,以及从戏剧走向影视之路的过程中,也有其父亲六龄童的支持。六小龄童也讲述了他与父亲的深情故事。

六小龄童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姐妹在父亲的戏曲中都扮演过小猴子,父亲很会观察孩子,哪个有条件可以从事戏曲行业,父亲都能观察出来。“我父亲当时就选中了我的二哥小六龄童,他既有天赋也喜欢戏,更好学,父亲全身心地教养他。如果当年不是我二哥得了绝症去世,我就不会从事猴戏艺术的表演。”

六小龄童称,他从事猴戏表演之后,父亲没有给他必须要听话的感觉,但自己也曾与父亲有过分歧:“比如当时《西游记》还在边播边拍,大家认可了我演的孙悟空。我父亲心里还是挺高兴的。但我当时就有个想法,我爱上了影视表演,想从当时的浙江昆剧团调到电影厂或者电视台从事影视表演。我父亲就觉得这样会丢掉戏曲的精华,家里就没有传承人了。通过我和父亲很多次推心置腹地交谈,父亲慢慢地理解了我的想法,也支持了我的一些观点。我跟父亲说,我从事影视表演,但猴戏戏曲这块我也不会放弃,还会有更大的媒体平台来推广绍剧猴戏,这打动了父亲。父亲跟我昆剧团的老师沟通交流,把我从浙江昆剧团调了出来。”

六小龄童说,他一直在想,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家庭,是随着猴魂而来的。“年仅17岁的二哥小六龄童在1966年意外去世,他临终前跟我说,当你演成美猴王的那天就能见到我了。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选择,我从他手中接过金箍棒,走完他没有走完的西天取经路。其实是家庭的责任、义务,使我改变,让我义无反顾地去演孙悟空,演好美猴王。”

对话——

大众新闻:你觉得父亲一生中哪件事对他影响最大?

六小龄童: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拍成。之前他只是在舞台上表演,观众最多也就一两千人,但是电影放映了之后,上世纪60年代就创下了收视或者说票房纪录。改革开放后重新放映这部电影,也收获了很多观众,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看。这使我父亲认为好的传媒,能够让好的艺术,长时间地保持传承。

我当年拍电视剧《西游记》时,央视同意让我出演电视荧屏上第一个孙悟空形象,父亲对我毫无保留地讲他演“西游戏”的整个过程、“章式猴戏”表演艺术中的精华,各种造型的动作一个一个拍下来。他跟我说:“这些都是素材,最后你要根据杨洁导演的要求,刻画荧屏上的美猴王。”所以我现在还保留了很多父亲给我拍的孙悟空的图片,这本书里也加入了很多珍贵图片。

大众新闻:您怎么看父亲和伯父从传统戏剧“转型”,创立“猴戏”的过程?

六小龄童: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像戏剧《济公传》这种传统演法,观众看多了可能有点腻,而新创作一定要有新手法,去吸引那个时代的观众。

我的父亲和伯父,就考虑换个剧换个新演法。当时观众喜欢《西游记》的故事,于是他们就想如何用绍剧的表演方式,让《西游记》生根发芽。绍剧之前没有系统的猴戏演法,他们兄弟就创立了猴戏表演艺术,从写本子到表演,不断改进创新,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这其中也不断地改编、借鉴、学习以京剧为代表的国粹戏曲,各个剧种的猴戏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章式猴戏”。用父亲的话说,绍剧是根是源,猴戏要集各家之长。我父亲一生没有正式拜师,但是他说“人皆我师”,各种剧好的地方他都要去观摩都要去学习。

大众新闻:您怎么看父辈以及自己对“章式猴戏”的不断创新?

六小龄童:我父亲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毕生追求的事业,在生活中,他三句话就能拐到猴戏上。从父亲身上我们能看到,“择一事,终一生”,把自己钟爱的猴戏做到极致。那时我们家里养了很多真猴子,从观察真猴子,到艺术处理成为猴戏,最终化为孙悟空这个艺术人物,以及到绍剧中孙悟空的脸谱、服饰、金箍棒的色彩、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有父亲的独到之处。这一点我觉得我终生都学不完。

我的曾祖父用的是木头做的金箍棒,我的祖父用的是竹子做的,我的父亲用的是藤棍,到了我在电视上用的是金属的金箍棒,这既是传承也算是创新。

(大众新闻客户端 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