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军与德昂军联合,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终于拿下大勐宜。但大勐宜人却一片哀嚎,对未来非常悲观。

一名大勐宜网友甚至在网上发帖,要求当地头人组织军队反攻同盟军,夺回自己的家乡。他给出了三个理由:

一是同盟军不断征兵,大勐宜人不愿为其而战,也不愿做军阀土皇帝的子民。

二是同盟军要废除缅甸身份证,大勐宜人本来就拿粉卡,全缅甸畅行无阻,如果废除了等于生活退步。

三是果敢人向来看不起大勐宜人,统治后也不会公平对待他们。

其实与其表达类似观点的人不止一个,许多大勐宜年轻人都在网络上表达了反对同盟军的意见。他们的怒气主要集中在两点:

同盟军征兵五抽二、二三抽一,且不分男女,当地人并不想参军打仗。另外战火将许多人辛苦一辈子盖的房子毁掉,让他们无家可归。

很多人都知道果敢,但却对大勐宜这个地方非常陌生,其实大勐宜地区也聚居着10多万华人,人口与果敢相当。只是这片土地极少发生战争,人们生活安定,所以很少进入媒体视野。

既然同是华人,大勐宜人为何要反对同盟军呢?

大勐宜位置

网络上流传的一封信

大勐宜土司曾娶果敢土司之女

大勐宜和果敢两个地区虽然同是华人,但又有很大区别。

大勐宜华人在缅甸定居的时间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曾随缅军出征。果敢则是近代边界移动才被划入缅甸,由于与中国接壤,迁入的边民也更多。双方虽然都使用云南方言,但语调并不一样,彼此之间似乎也没有太多交集。

缅甸贡榜王朝初期实力强大,征服了边境一些土司。1752年,缅王讨伐泰国,大勐宜人的始祖段五带领部属随缅王征战并立下战功。缅王准许其族人在缅甸居住,并封其为世袭土司。

他们一开始居住在一个叫老勐稳的地方,几次搬迁后来到大勐宜,如今勐稳成了他们族群的称呼。

勐稳土司传到十三代,直到1962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勐稳的末代土司叫段朝文,他与果敢还有过一段姻缘,娶了果敢土司杨文炳的次女杨金秀。

杨二小姐颇有男儿气概,年少时便能提枪上马打仗,不太喜欢性格柔弱的段朝文。两人最终分开,杨二小姐返乡后曾主政果敢多年,彭家声、罗星汉等人都曾是其手下。

缅甸独立后,勐稳人也是坚定不移地支持联邦政府。

罗星汉与王国达

60年代初缅甸军人政府上台,与北方山地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少数民族武装反抗。缅甸政府命令勐稳人组织了自卫队,一方面维护该地区治安,一方面用于对抗少数民族武装。

后来自卫队逐渐壮大,老缅又不太放心,要求把自卫队缩编称治安队。勐稳人也非常配合,治安队里出现一个非常能干的年轻人叫王国达。

当时缅军88师一团驻在大勐宜,团长是丹瑞少校。王国达负责地方治安队因此常与丹瑞有联系,双方很熟悉。而后来丹瑞成了缅甸最高领导人,也对勐稳人的命运产生了极为关键的影响。

1980年初,已经升任88师师长的丹瑞到掸邦东部的景栋一带与缅共作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缅北崎岖的丛林里进行后勤运输,确实是一个大难题。

丹瑞熟悉王国达,点名要他组织马帮帮助缅军运输后勤物质。其实缅北山民大多不愿出远门,因为缅北丛林里到处是瘴气,而医疗条件又很落后,进入陌生地方极易染病身亡。

但王国达却很爽快地答应,快速组织了100多匹骡马,经过数月的艰辛跋涉,赶到景栋支持缅军作战。这次出征,有点效仿勐稳人的祖先段五的壮举。

作战期间,王国达还救过丹瑞一命。一次在丛林中行军遭到了敌军的伏兵,丹瑞也被流弹击中流血不止。军医决定就地进行手术,但需要输血。

然而身边数名官兵的血型都与丹瑞不匹配,丹瑞命悬一线,军医们更是急得团团转。刚从后面赶上来的王国达得知消息后,立即跑去验血,凑巧他的血型与丹瑞匹配,手术才得以顺利进行。

此后,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据说缅甸和平后,担任缅甸最高领导人的丹瑞曾去缅北一带视察,一下飞机就拉着王国达的手叙旧。

两人一路走到候机厅,丹瑞的侍卫长并不清楚两人的交情,悄悄跑到王国达身边,低声告诉他不要再拉着丹瑞的手。王国达说:“你看是谁拉着谁?”侍卫长看后只能尴尬一笑。

王国达夫妻

勐稳人与缅军并肩战斗

大勐宜人不仅帮助缅军运输后勤物资,还多次直接与缅军并肩作战。

王国达组织马帮工作9个多月后,因大勐宜地区形势紧张,缅军要求其返乡领导治安队。王国达迅速将200多人的治安队,扩编到1000余人,此后参与了大大小小70多次战斗。

其中比较激烈的是:

1984年4月,缅共东北军区调动千余兵力占据了大勐宜周边几个寨子。驻大勐宜缅军准备调动两个团的兵力收复失地,缅军要求王国达率治安队100余人迂回到侧面佯攻。

王国达熟悉地形,他建议治安部队迂回到更深入的后方发动奇袭,能产生更强的震撼力,瓦解敌军。缅军采纳了王国达的意见,他率部迂回15公里,发起攻击30分钟后就将敌军击溃,而治安队无一伤亡。

10月份,缅军小股部队在甘塘山伏击遭到缅共东北军区2旅800多人的伏击,危在旦夕。正在贵概开会的王国达接到命令后,立即率治安队前往救援,老百姓也到前线送饭送水。最终,他们帮助缅军解围,缅军仅伤亡了20多人,而对方伤亡达1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缅共东北军区的主力是以彭家声领导的果敢部队扩编的。而大勐宜正好在东北军区的活动范围内,他们估计与果敢人打过不少仗,双方自然也结下了梁子。

缅共瓦解后,王国达率领的治安队还配合缅军对克钦独立军作战,为此他遭到了克钦军的报复。

1990年2月1日凌晨,克钦独立军第4旅300多人突袭大勐宜,将缅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其中一个班的兵力直奔王国达家,用机枪、手榴弹等火力疯狂输出。

王国达家几乎被打成蜂窝,所幸家人无恙,他本人及时逃离现场,并调动部队展开反攻,才将克钦军赶跑。直到缅甸进入和平时期,王国达才与克钦领导人一笑泯恩仇。

正是得益于大勐宜治安队和老百姓的支持,从1968年到1989年这21年间,缅军才能一直坚守住大勐宜这个重要据点。即便是处于缅共活动的中心地带,也始终未被攻破。

期间大勐宜治安队多人牺牲,他们组织的马帮也服务了缅军13年,期间8人在战场上牺牲,另有8人在行军途中病故。

战争期间,王国达先后与缅军7位师长共事,后面他们大多成为缅甸的高层。一些与王国达熟悉的中下级军官,后来也都成为各个部门的大小领导。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勐稳人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对国家的忠诚,也获得了缅甸高层的。历任缅甸领导人对勐稳人都有很高的评价,也正是基于这层关系,勐稳人也积极融入缅甸。

缅甸和平后,丹瑞曾问王国达有什么困难,可以尽量帮助解决。而王国达只提了一个简单的要求:“希望勐稳人能获得合法的身份。”

丹瑞与王国达

2016年集体加入缅族

要求一个合法的身份再正常不过,但在缅甸这个国家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缅甸的民族问题非常复杂,有大大小小135个民族。由于历史上边界经常变动,中央王朝无法真正地征服山地少数民族,而是让他们自治,只需要按时纳贡即可。以缅族为主体的中央王朝向心力非常有限。

英国入侵后,将缅甸领土扩大,并将少数民族纳入统一管辖,形成了近代缅甸的雏形。但英国人为了压制缅族的反抗,征兵时故意只招少数民族,使双方产生了很深的仇恨。

缅甸独立后,虽然继承了殖民者的国土,但却无法掌控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不愿服从缅族的统治,身份自然也不被其认可。

另外,周边国家发生战争或者社会动荡时,大量边民涌入缅甸,这些人也不被缅族接受。尤其是在缅的华人达到数百万之多,东北边境还有数股武装势力,让缅族人非常忌惮。

缅族人为了限制这些新流入缅甸的人口,制定了非常复杂的公民法律。比如1982年奈温政府出台的《公民法》,将缅甸公民分为三类:公民、客籍公民、准公民。

明确规定,在1823年前就定居缅甸且属于135个民族中的族群,才能成为缅甸公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想要申请成为公民,需要本人提供证明,很难蒙混过关。

由此而衍生了五颜六色的缅甸身份证,其中粉红色卡才享有所有公民权利。其他颜色的身份除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缅甸法律并没有明文进行区别对待。

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不愿意学习国家的语言、不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甚至公然组织武装对抗中央政府,自然不会被承认。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对抗,最终使普通老百姓成了牺牲品。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基层工作人员一眼便能看出对方是外人,没有告状的地方,进而产生吃拿卡要等现象。

大勐宜汉语学校

在缅甸,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比较动荡的上缅甸。比如从老街到腊戌,路上都有人设卡收钱。但从腊戌再往南,则看不到这种现象。这大概就是一些人说的民族压迫。

勐稳人为了获得合法的身份,也进行了漫长的努力。50年代他们便成立了“土生汉会”,不断向各个部门申请。后来在丹瑞大将多次介入后,直到1998年勐稳人才获得了“勐稳帛玛”民族名称。

帛玛在云南方言的发音中与“白马”相似,也与缅族的英文单词“burma”相似,可谓一语双关,汉缅合璧。

当然这只是根据丹瑞大将指示办理的,由于没有经过相关程序,勐稳人又经过漫长而艰辛的争取,直到2016年才传来好消息。

时任总统吴登盛指示,缅甸出入境与人口部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勐稳的正式法定民族身份应该统一写为:(勐稳)白马。此后很多人办理了粉色身份证。

这就是当年争议非常大的缅北汉人集体加入缅族事件。一些支持同盟军的文人还发文章,指责勐稳人是“数典忘祖”。

但他们却只字不提,早在彭家声时期果敢汉人就被称为果敢族,在法律上属于掸族的一个分支,与勐稳族属于缅族的一个支系一样,都挂靠在别的民族旗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勐稳人之所以迫切追求合法身份,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考量。

第一是名正言顺。他们在缅甸生活了数百年,祖国已经回不去了,只能要求一个合法的身份,守护好现有的家园。

缅甸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同,政策的变动往往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50年代末,缅甸政府曾打算遣返一些华人,但他们大多已经与当地人结合,如果被送回国则意味着妻离子散。

第二是安全考量。大勐宜处于缅北各支民地武活动的重叠区域,克钦军、德昂军、南掸邦军、同盟军都经常来这里骚扰抓丁。9月份还发生过,因未配合抓丁而被突突的事。

而由于缅甸政府的限制,大勐宜的治安队实力很弱,难以与民地武对抗,只能寄希望获得合法身份,寻求政府军的保护。

勐稳人的举动其实无可厚非。就好像一个离了婚的妇女,你不可能再要求她只忠于前夫,她当然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或许他们曾有过美好的回忆,但此刻双方已经不再承担任何义务。

其实所有华人都是如此,他们的身份先是别国人,其次才是华人。真正能维系感情的是血源、语言和传统。这些勐稳人通通都没变,他们仍然学习中文、仍然使用云南方言、过年仍然贴春联。

只要不做危害祖国的事,我们依然能称其为同胞。如果用狭隘的民族观去要求华人,那么国外所有华人都将遭到当地人的排挤。

尾声:

当然勐稳人忠于缅甸政府,也让自己走到了民地武的对立面。当缅军不能保护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尴尬。尽管大勐宜已经被同盟军占领,但一般民众对同盟军还是有抵触心理。

他们非常反感的是抓兵。勐稳人并不愿意帮同盟军打仗,他们那套民族压迫的说辞在勐稳人心中没有引起任何共鸣。如果一定要打仗,他们更宁愿组织军队,夺回自己的家园。

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受到老缅欺压,缅族人再坏也只不过是在路口索要一点小钱,而上战场是要掉脑袋的。所以战争一打响,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逃往下缅甸了,现在的大勐宜几乎是一座空城。

此外,缅军以前都驻在山上的营盘,战斗大多发生在山上,对老百姓影响不算大。如今同盟军进来了却没有上山,而是住在老百姓家中。缅军来轰炸,往往把房屋炸毁,老百姓辛苦一辈子积累的家当全部灰飞烟灭。

还有以前王国达领导的时候并不像普通老百姓收税,而是通过经营公司补贴办公开支。大多数老百姓都领到了缅甸粉丝身份证,他们可以往来各地经商或打工,这些年经济条件都不错。换成同盟军领导后,这些可能会受到冲击。

所以,如果同盟军真的想消化这块地盘,站稳脚跟,恐怕还要花大力量改善与老百姓的关系,树立正面形象。

如果从团结华人的角度出发,同盟军可以用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勐稳人。比如他们打老缅是要求自治,其实也可以给勐稳人自治,只收取少部分税收,实行自愿参军或者少抽丁的政策,尽量避免干扰老百姓生活,加强彼此之间的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