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运联智库(ID:tucmedia)

作者 | 杨宏远

编辑 | 小L

“变”,是2024的年度关键词。如何伺机而动,因势而变,考验的是物流企业的战略能力。

随着物流行业出现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来自二级市场的证券研究也开始为我们判断行业发展大势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为此,运联智库邀请长江证券交运行业首席分析师、2023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第一名韩轶超,回答关于2024的五个问题。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是中国本土第一个面对分析师群体的市场化评价,也是新财富资本市场系列评选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项。2023年12月5日,2023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结果揭晓,韩轶超团队再次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第一名。

以下是运联智库专访韩轶超的对话内容:

运联智库:您怎么看待物流行业中信心不足、比较低迷的情绪?大概会持续多长时间?

韩轶超:

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因为交通运输本身是资源品、产成品、消费品的“物流合集”,它和生产物流有关系,和最终的分销供应链,也就是产成品的物流也是有关系的。

所以说,这个问题其实变相地在问,从长周期来看经济“触底”后可能多久能起来。而从短周期上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库存周期的问题。目前,物流的上游像大宗供应链、消费电子以及化工品行业等几个行业的库存是非常低的,所以说至少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上,继续下行风险比较低。

我们对明年还是要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首先来说,物流行业的景气度取决于GDP增速,增长指数上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其次,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磨合期以后,我们也看到一些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慢慢出台。

运联智库:2024年,物流行业会有哪些积极的信号?

韩轶超:

我们目前最看好的是物流出海。我国已经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向毛利率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去过渡,比如说手机、安防设备、医疗器械,包括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制造业出海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也会集中受益。

如果说经济会有超预期的向上弹性的话,资产获得门槛比较高的行业,盈利和价格弹性会更大,比如说航空和海运。过去几年中,这些行业的盈利和资产负债表都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产能比较受限。而一旦如果出现了需求超预期,产能在短期一定是刚性的,盈利弹性会加速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联智库:对于2024年的行业趋势,能不能给出几个判断?

韩轶超:

总体上来说,大家对于偏工业物流板块的预期可能不会很高,比如说大宗商品供应链、化工品物流,大家都在等待上游行业的企稳回暖。

从长期来看,随着上游行业集中度提升,大宗供应链行业也会有一个集中度提升的过程。随着大宗供应链企业规模增长,出于对风险把控的内生要求,它们会越来越倾向于去以“服务商”的角度去呈现自己的竞争力,尽量少去做纯粹的套期保值,而是去赚稳定的利润,向海外大型大宗供应链企业的模式去靠拢。

短期内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应该是跨境电商物流。目前来看,这个领域的竞争是各显神通,有的企业干线物流比较强,有的企业持有重资产,可以提供海外仓,有的企业优势是在通关速度。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跨境物流企业要想帮助中国的企业全面出海,它们要提供的是全链路上的综合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联智库:物流企业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周期性波动?

韩轶超:

对于经济的波动,也就是“β”的变化,单体企业基本是没办法完全规避的,最好的做法是尽量实现自己的“α”增长。

对于交通运输的行业来说,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在长周期的同质化竞争中,竞争的重点是能不能为上下游的企业降本增效,能不能做到极致的低成本。比如说,快递企业中同质化竞争的程度就挺高的,但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公司;航空业中,也有一种“低成本航空”的商业模式。

第二种,做差异化。比如说高端的时效快递,化工品物流等,某些业务只有我能做,别人做不了。产品的稀缺性是第一要素,同时客户对价格敏感度比较低。这些行业的特点一是利润率比较高,二是估值会比较高。

运联智库:保命还是续命,物流企业该怎么把握?

韩轶超:

常规的周期中,随着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企业的产品价格和盈利能力也会提升,资本开支会增加,资本开支的价格也会提升。也正是这个时候往往会伴随一定的风险。

反过来,行业的下行周期,企业们对未来的预期会淡一些,盈利能力也比较弱,资本开支的价格也比较低。

很简单的道理是,要在低位做扩张,要在高位保持谨慎。但企业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点,是企业有没有在行业盈利形势好的时候,积累下来足够的现金。很多企业的很多决策是被动的,企业在低迷期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来求生存,实际上这并不是决策的问题,而是在上一轮周期积累的问题。

第二点,决策的速度。行业的低谷期有可能时间很短,但也有可能会很长。低谷期很短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准、狠的决策能力,是对一家企业的决策层很高的要求。当低谷期很长时,考验的是企业能不能兼顾生存和提前投资,为下一轮周期做好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