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于雷

2023年第四季度,各家车企都开始释放自己憋了多年的大招,产品、技术旗舰层出不断。

按理说,这本应该是智能化时代的一次狂欢,也是属于消费者的一场盛宴。但没想到,这些更前沿、更完善的产品,反倒不那么被买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出自科技大厂,年底压轴发布的「 问界M9 参数 图片 )」、「 小米SU7 」,在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情况下,也都没有一味被夸。

似乎,大家对于这些「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冷静了。

换车越来越勤了

只要结合数据来看,就能发现,智能化开始之后,购车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汽车是一个经久耐用工具。现在,它更像一个电子消费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的数据里显示:2023年11月的新能源二手车交易中,几乎有一半都是买了不到2年的新车;超过4年的车,只占了21.2%。

此时的2年前,也就是2021年,都有什么?

当时, 蔚来ES8 已经出现了4年,特斯拉 Model 3 国产了2年, 阿维塔11 、极氪001已经开始交付, 蔚来ET5 智己L7 也完成了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车放到现在,依旧有着不俗的产品力,但很多人还是选择更换。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另一个消费品——手机。

近些年的智能汽车,就像是进入触控大屏时代的手机一样,产品创新不断,飞速迭代,用户也在追逐新产品,加快更新速度。

J.D.Power更早的统计结果,也可以在侧面佐证了这一点:2018年的购车用户里,上一辆车用了不到1年的就占了14%,用了不到3年的占了43%。

这时,也正是智能汽车的起步时间。

到底是要买什么?

智能化带来的改变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将产品大换代压缩至2-3年,另一方面也让之前无法实现的技术一一落地。

这些大的改变,正是让大家去愿意去尝鲜复购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品牌和产品都因此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在这里就很有代表性。不管是谁和华为合作,都能通过它的巨大流量,给自己带来额外关注。如果再能用上华为的最新技术,销量也就更有保障了。

赛力斯、极狐都曾因为华为,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热点。前者更是通过与华为合作的全新品牌、搭载鸿蒙座舱及ADS 2.0这样的技术,带来了非常可观的销量。

以最近的问界新M7为例,上市次月(2023年10月)交付量就达到了10547辆,11月更是达到15242辆。在这之前,它仅是一款月销几百辆的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还有领克08,首发魅族车机的消息传出后,还没有实车的情况下,就已经被持续讨论和关注了,上市后也成功将之转换为订单,11月交付同样破万。

塑造与管理预期

不过,这里还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用户愿意对这些新技术买单,是不是就等于愿意对好的体验买单?

新势力中的两款旗舰SUV,似乎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理想MEGA 可以说是2023年流量最高的车型之一,不但是有着巨大的营销投入,神来一笔的「跳楼」赌约,更是将它推到了一个可能连自己都未曾料想过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大家对它的预期,自然也就更高了。再加上官方不断强调「可能无法用目前燃油车形态定义...将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形态」,也让更多人期望它真的可以颠覆市场。

然而这些期望,只持续到内饰曝光之前。因为没有多少人想到,它真就照搬了L系列的内饰,这几乎是大家对于「全新形态」第一个否认掉的可能。

这种压力下,就连理想自己的宣传口径,都悄然从「前所未有的超级产品」,变成了「家庭科技旗舰MPV」,发布时间也一推再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话说回来,这是否真就意味着,理想MEGA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其实,这套内饰是受到市场认可的,不管是它首发时引起的热潮,还是交付量至今仍在高速增长的L系列,都足以说明这个设计的成功。

它对于MEGA的契合度也不算低,L系列内饰本就是为家庭场景设计的,MEGA又做了不少改进。把它放到MPV上依旧合适,只是与预期过度背离。

作为另一款旗舰MPV,小鹏X9采取的路线,则与理想MEGA相反。

早期传播阶段,X9除了强调「年轻化」以外,几乎没有塑造什么额外的预期。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改用纯电驱动,补齐智能驾驶能力的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后续信息的曝光,大家发现X9带来的惊喜,要远比预想的多。就连设计都没有照抄发布不久的G6,而是重开了一套。

高于预期,加上不错的产品力,也让X9在上市前,就获得了超过3万辆的订单。上市发布会还没结束,又有超过5000人转大定。

两款同样定位旗舰纯电MPV,同样有着自身亮点的产品,如今的口碑已经截然不同。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也并不少见。去年年底,华为、小米均发布了年度重磅产品:问界M9与小米SU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者在长达接近一个半小时的发布环节里,所讲的基本都是差异化亮点,与竞品同质的都快速略过。即便是能力突出的智驾系统,也只占了9分钟。

发布会后,虽然对于造型的争议依旧,但一些亮点功能,也被大范围讨论,好评也不少。这也促使它在上市第7天,做到了大定破3万辆。

后者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型,技术规格同样很高。但除了智能座舱,用的大多是供应链技术,没有看到太多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对于科技公司的期待不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很多消费者也希望小米汽车,能继续像生态链一样,打破市场原有的定价体系。但在雷军连续否认低价,并说出「尊重科技」过后,也让这种预期破灭。

受此影响,小米汽车不仅舆论失控,集团股价也在发布会当日收跌0.25%,次日再跌4.18%。

创新和价格的权衡

这其实也反映了当前汽车市场的一个状态:智能化内卷不断的今天,新势力想要再通过技术创新去笼络用户,确实越来越难。

如今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只要完成智能化拓荒,就有可能对传统产品造成降维打击。现在的主流玩家,差不多都完成了0-1的智能化布局,所剩的基本只是优化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长板不再够长,也意味着消费者很难再像原来那般,忽略其它因素,去笃定购买了。况且,很多人都不再是智能化小白,对于真伪需求,也有了更准确的判断力。

这几乎等于是说,新势力想延续住优势,就要在不断收窄的创新空间里,准确找出用户期待的点。否则,就可能像理想MEGA、小米SU7那样,消耗本身的品牌价值。

不过,创新毕竟不是生产制造,新想法不会持续稳定的诞生,特别是在全行业内卷,不太考虑技术储备的情况下。

而这时,降价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过渡手段,一些车型也因此成功突围。

比如,把城市NGP门槛拉到20万元区间的小鹏G6,上市首月订单就超过4万;2万元升级100kWh电池包的 极氪007 ,被很多人认为是小米扼杀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面例子也不是没有,特斯拉Model 3作为曾经的新能源市场领跑者,去年9月中期改款后,起步价定到了26.14万元。到11月,单月销量也只达到15627辆。

这实际也是新势力所处的另一种状态,改变可能不一定取得结果,但不变只能静待蚕食。

这或许也会像手机市场一样,智能机0-1的快速发展阶段过去之后,主流产品只能重回性价比路线。追求创新,只是少数高端旗舰,才会做的事。

智能汽车,最终可能也要进入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