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约813—858) 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曾任校书郎、弘农尉、秘书省正字等职。有《玉溪生诗》,现存文集已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和杜甫。又与温庭筠齐名,称为“温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均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李商隐的诗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律 流莺 文/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李商隐的诗多有隐喻,这首《流莺》也不例外,看似是莺,其实何尝不是写人。但这里不做这方面的背景分析,只针对诗作的手法本身分析,以便掌握其创作技巧。

首联写流莺的漂泊,来去或不自由。上句采用“漂荡”“参差”的重叠递进结构,强调这种流离失所的无奈感,下句则“渡陌临流”进行细节描写衬托,更进一步说明身不由己。

颔联“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更是从流莺的身不由己,人生不能自己掌控来阐述。“巧啭”“良辰”或有隐喻,暗示人物自身命运。咏物诗大多都不仅仅写物体的本身,其中更是含有人的情感或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颈联“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写流莺所处的生活环境,上句是天气,下句是时间处所。以”风朝露夜“这是在外,来对”万户千门“这是在内,在人家里,没有住所可以庇护,只能风朝露夜,两厢对比则更显伤感。

尾联”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上句以”曾苦“二字进行转折,转到流莺啼叫而伤春,太过悲凄而不忍心听。这是情感的外露发泄,也是对前面三联的情绪总结,但这还不算最凄凉。下句的”凤城何处有花枝“才是最无奈悲伤,想伤春都无处啊,凤城都没有我可以栖身的花枝!这句肯定是李商隐对自己境况遭遇的感叹!

李商隐这首七律在其作品集里算不上出色,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的平平之作。尤其前三句,写得比较普通,但最后一联的手法比较可取,上句虽略显直白,但下句以景物隐喻,把整首诗给兜了回来,才能有余味给读者去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律 读义山《流莺》后步韵,写白水带山行有感 文/火云

临流白水柳参差,云在青天船自持。

野鸟相忘梦无碍,游鱼作伴此何期。

百年名利尘扬后,一种风情花落时。

合是人生春不复,闲抛锡杖倚红枝。

其实步韵诗不好写,尤其是步韵李商隐的,更难把握。这首步韵之作,是写登白水带山所见所闻,然后结合作者自身的境况际遇,情景交融式的笔法进行创作,也算是能有一些感悟给读者。

首联”临流白水柳参差,云在青天船自持。“主要写白水带山中所见溪流与潭中景色,上句是岸边景,下句是水中青天白云,还有船在上面,一幅比较清净而脱俗的画面,有尘外忘忧的感觉。

颔联”野鸟相忘梦无碍,游鱼作伴此何期。“则是从首联引申而来,更进一步描写那种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感觉。”野鸟相忘“”游鱼作伴“均是以物来影射人物的一种情感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颈联”百年名利尘扬后,一种风情花落时。“这句则不描写客观外在的事物了,而是转到人物内心。上句是写人生百年,名利一场又如何?都在沧海桑田后不复存在啊。”尘扬“即是东海尘扬的典故,即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下句”一种风情花落时“,以花落的意象来幽微表达世事无常而终归都将过去的情绪。此句为尾联作铺垫。

尾联”合是人生春不复,闲抛锡杖倚红枝。“类似李商隐原作手法,上句转折写人生的青春过去则不可再追了,那么应该如何呢?下句进行回应。下句也采用言外之意的外在意象进行隐晦回应。”闲抛锡杖倚红枝“的”锡杖“是指僧人所持的禅杖,这里用来隐喻或看破红尘,但是后面又”倚红枝“,这还是脱离不了红尘啊。故此句是表示一种很矛盾的心态,想从红尘遁去,但又不能。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十有八九常不如意。

这首七律虽是步韵之作,但所写的东西与李商隐原作完全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两者对比只能从文字与手法上看,是否各有所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