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鹅吃喝指南

《繁花》大火,也顺带让许多一度被遗忘的老上海食物,一夜之间红到发紫。

排骨年糕大排长龙,黄河路老字号成打卡圣地,许多饭店还趁势推出“繁花同款套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万众瞩目的几道经典菜式,其实在剧集一闪而过的镜头里,以及金宇澄老师的《繁花》原著中,还藏着许多鲜活动人的饮食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宇澄《书名》

有弄堂里充盈的“煎咸黄鱼味道、咸菜炒毛豆味道”,也有蟹脚尖尖处最宝贵的“蟹人参”,还有时髦的蛋糕,“奶油香草气味”的面包……工笔铺陈,处处是上海市民生活风貌的细致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宇澄《繁花B》

来,趁电视剧收官之时,我们也拿一双筷子,掀起《繁花》一角,品品剧集和原著里的吃喝细节——

从市井吃食到浮华盛宴,字里行间,都是旧日生活滋味。

“繁花里的上海平民美食 满满烟火气

《繁花》堪称上海平民小吃大赏,汪小姐和阿宝同吃的排骨年糕,不过是冰山一角。

汪小姐最爱的早餐粢饭团,大概在剧里吃了三四次吧。就是糯米饭团包油条呀,几乎每条马路上的早餐店都有做,加糖加肉松可甜可咸,上海人的碳水套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总等三羊牌上市前,在路边吃的也是碳水经典油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象最深就是大家在夜东京一起吃早饭,对上海家常早餐文化呈现得很自然:

油条!葛老师一根筷子插着四根油条就进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陶顺手就一个大饼夹油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老师一口塞个煎馄饨。(撒芝麻粒蘸康乐醋最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集,陶陶去看调到郊区工厂的汪小姐,还给她带了上海人夏天最经典的馄饨。(地位不输冷面,一到夏天,各大馄饨面馆、蔡先生or老盛昌这些老字号连锁餐饮店,都会有冷面冷馄饨专柜,提前煮好冷好,塑料膜包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著里,沪生同小毛一起去“四如春”吃冷面

剧里,玲子初回上海,阿宝跟她在夜东京吃的也是冷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天的光明牌棒冰、冰砖,怎么少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振鼎鸡的白斩鸡(原著里,小琴买了振鼎鸡拿去夜东京吃):这大概是上海最如雷贯耳的白切鸡连锁店,1990年开业,现在全上海有30家左右分店,就几个单品白切鸡、鸡血汤、鸡粥、鸡汤面,如此做了30年,上海爷叔阿姨到年轻白领都吃成食堂,真 · 全民鸡店。(虽然但是,我们还是想说:泰煌鸡的鸡,even bett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泡饭更是出名了。电视剧中宝总的泡饭很豪华:接近九宫格小料配菜。

但13集葛老师生病时的极简泡饭才是真正的“泡饭”吧:邻居送来的冷米饭+开水+半块腐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些老上海人,比如本人(大半)的阿娘阿伢会微波炉3分钟牛奶泡饭(因为老人觉得牛奶有营养,但直接喝牛奶会拉肚子,然后实践发现牛奶跟米饭一起就好消化一点......)

还有汪小姐跟魏总、范总谈工作,就近选择的打工人快速午餐:辣肉面、烤麸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是很经典的“预制浇头面”——煮好的面加一勺提前预制好的浇头(辣肉、大排、烤麸、素鸡等),是很上海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只是一碗光面:只要开水+酱油+灵魂猪油+小葱,就是江浙沪最经典的阳春面。

虽然简单朴素,但跟烂糊面一样,在家常味道里有着不可替代的治愈感,诠释着上海话里的“落胃”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宝在至真园点完菜还要特地追加的肉丝炒年糕——要单独拎出来讲,原著里也反复出现,足以显得这份碳水在上海日常饮食里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是“炒”,但讲究最好带点微稠的汤汁(不用淀粉水勾芡,年糕自带淀粉,炒的时候加点水,自然收汁到微稠),最好是最嫩的娃娃菜(上海人喜欢叫“黄芽菜”),清鲜,叶子又比青菜细嫩,可以柔嫩得融入汤汁,粘裹上年糕。

跟江西湖南的爆炒不同,这是属于独属于上海的镬气,落胃又妥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安区小食店:敬食。

在这些广为人知的菜式之外,原著的字里行间,剧里的短短几句台词中,还藏了许多更细致的本帮小菜,有些现在已经少见,但一提起名字,都是贯穿在老上海人记忆里的经典味道。

比如原著里:

菊芬讲到厨房间烧小菜:“剪螺蛳、腌咸肉、做鳗鲞”;

厨房飘来“糖醋味道、煎咸黄鱼味道、咸菜炒毛豆味道”;

小毛在莫干山路老弄堂:“吃了半瓶黄酒,吃一点水笋,黄芽菜肉丝年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里:冬天,夜东京厨子仅仅是作为背景,手里也拿着江浙沪最为灵魂的冬笋,细节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比如剧里,服务员推荐的三鲜砂锅。22集,李李被警察局带走后至真园生意涣散,阿宝亲自来捧场吃饭,让服务员推荐,但服务员明显培训不足,连一道贵菜都推荐不出来(“因为没吃过”),阿宝就让她推荐点家常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鲜砂锅,真是本帮菜小馆子里的经典菜——预炸好的肉丸、泡发好的肉皮、鹌鹑蛋、百叶结,客人点菜后砂锅煮一下就能出餐,是街头冬天里最快速可得的温暖,三鲜里其他食材可以换,但一定要有灵魂肉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体会一下砂锅情节的话,黄浦区老西门一带的15年老店:东东砂锅,是不错的选择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宝点菜时,服务员随口还说了个豆瓣酥。这细节也很妙——也是个老上海才懂的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豆瓣酥”乍一看是个酥酥点心,其实是指蚕豆泥,很多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回忆,但现在做这个菜的店已经不多了,只有一些高端淮扬菜和老派馆子有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豆瓣酥并不是炸的蚕豆(炸蚕豆上海话叫出屁豆cepidou)

“除了平民美食 繁花里的上海饮食细节 处处透着讲究

《繁花》刻画上海饮食,不仅有亲切的市井气息,也处处体现老上海的精致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鱼秃肺,指鱼的肝,一条鱼只有一小块。

比如原著里,汪小姐同李李一行人去常熟,徐总和苏安设宴款待,八冷八热,派头十足。

吃的还都是功夫菜:出骨鱼球、芙蓉蟹斗等。文中特别详细介绍了一道很复杂的西露笋尖:“笋皮切了卷刀片,包鱼肉,虾仁,加一点网膘,上笼蒸透,再加笋丁,菜梗丁,金腿丁”。可见当时的有钱大户吃得多精致考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上海有不少私房菜:很多讲究的大户人家会专门请人上门做家宴开小灶。

原著里,玲子在夜东京开玩笑:“葛老师要培养亭子间小阿嫂做私房菜”。——过去大户人家做菜有大厨房和小厨房,大厨房的师傅常跳槽,所以老爷要培养身边人偷师学艺,在小厨房烧私房菜。

现如今,坊间这样的上门家宴厨师仍不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山区我们安利过很多的一家私房菜【珊岛餐厅】的老板,也接上门家宴单子。

至真园招牌黄鱼面用的雪菜、鱼,对产地都有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菜黄鱼面在浙江上海很是经典,剧里的黄鱼面看着是整条小黄鱼烧的(宁波烧、海宁一带的烧法)现在上海大部分黄鱼面则是去骨剔下来的黄鱼肉(代表:顶特勒、阿娘面馆、明呈黄鱼面馆)

甚至同一种鱼,不同季节叫法还不一样:比如川乌和马鲛鱼之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乌”:清明前后洄游至象山的蓝点马鲛鱼,一年只有两个月能吃到。因为宁波象山港是咸水与淡水的交界处,在这里经过淡水冲刷的马鲛鱼,肉质会发生变化,比一般马鲛鱼肉质更鲜嫩,堪称马鲛鱼之王。

也不只大户人家和高级饭店讲究,普通人吃饭,也注重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至真园饭局上聊到上海人买菜,不吃葱,但烧鱼一定要买葱;吃小菜,要吃嫩嫩的,越嫩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家常菜红烧划水(划水就是鱼尾),至真园烧的是版本只有鱼尾,夜东京老板娘玲子则是红烧头尾(有头有尾),即使是这么简单的区别,上海人都要跟你掰扯一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最能反映上海人饮食考究的,还是大闸蟹,这件包邮区人民的心头爱,在《繁花》里多次登场,尽显江南食俗的精巧雅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陶就是卖蟹的,他讲“江南人爱吃大闸蟹,独尊蟹黄;外国人吃海蟹不要黄,只把肉斩好做成罐头。”

大闸蟹送礼也讲究:“如果是送江南和港台的客商,一定要白肚金毛的清水蟹;而送北方等地客商,一般品相即可,但须配书、苏州的吃蟹工具、镇江的香醋、鲜姜

像常熟徐总这样的老饕还提到:“吃蟹最宝贵是蟹脚尖,一只蟹八根细脚尖,像黑纱线一样的肉,是蟹人参,因为蟹爬行全靠这八根细肉的力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本土饮食 繁花里还有不少 外来融合饮食

上海的饮食里,其实很多其他菜系、西洋饮食融合进来的痕迹。《繁花》里也表现得不少:

比如剧中反复出现的热气羊肉,就是北方传过来的涮羊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多北方传过来的食物,独独涮羊肉在上海扎根成为一种本土饮食现象,细想也挺有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里反复点名的涮羊肉老字号“洪顺兴”,就见证了涮羊肉在上海发展普及历程:

原型是上海最早的涮羊肉之一“洪长兴”,京剧大师马连良的二伯马春桥在1891年创立的,起初只是马春桥给自家回民兄弟建的“清真食堂”,民国初期发展为涮羊肉火锅,红极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李和宝总谈生意去的则是云南路涮羊肉(云南路当年盛极一时,是与黄河路、乍浦路齐名的美食街,至今仍有不少老字号,小绍兴、小金陵、大壶春等等),不知道是燕云楼,还是月圆。

而且“热气羊肉”这名字也很有意思——涮羊肉是北方传过来的,但北方不会管涮羊肉叫“热气羊肉”。

而在上海话里,热气羊肉最本来意思是新鲜现杀还冒热气、未经冷冻的羊肉——剧里指代“涮羊肉火锅”,但菜场里肉摊的生鲜羊肉也叫“热气羊肉”,夏天周浦、松江叶榭一带用现杀羊肉炖的烂糊羊肉(炖到酥烂再白切吃的)也叫“热气羊肉”,这似乎是上海独有的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很多上海涮羊肉用的并非北方的羊,而是浙江的湖羊,一是膻味轻,二是就近取材,新鲜现杀手切。

还有苏州糕团,原著甚至会用苏州糕团比喻人物,可见苏州一些老字号糕团在上海的普及率,相当“脍炙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里,也专门设置了小阿嫂这个苏州女人角色,刚搬过来时,给葛老师送的就是苏州糕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数上海最热门、扎根最深的外地菜系,也是繁花里笔墨最多的,当属粤菜

粤菜在上海扎根有多深呢?

上海甚至有粤菜老字号——新雅粤菜馆(开于1926年,现在仍是老上海爱买的半成品熟食品牌,新雅的广式月饼还是“上海市著名商标”),算是粤菜和本帮菜融合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里,你会发现黄河路上,包括金美林在内的每家本帮菜都会做干炒牛河、龙虾伊面这样的粤菜港菜。(到现在,上海人各种宴席上仍少不了龙虾伊面这个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总范总谈生意,也多次约在广式早茶(虾饺是必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菜里的大菜,至真园请来香港大厨做的高端古法粤菜“仙鹤神针”(乳鸽包鱼翅)在上海不算常见,但大王蛇可以说是风靡当时的本帮菜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菜的深入程度到了什么地步?我们采访了几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家甚至分不太清这到底是粤菜还是本帮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菱红爱啃的川沙鸡爪,并不是本帮经典的糟卤味,看着也是粤式虎皮凤爪的红烧咸甜调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理啊:只有鸡zuo zi和老酒是真的。

除了国内菜系,上海作为当年重要的对外贸易经济中心,舶来的西洋饮食也很流行,走在全国时髦前线的那种。

比如说咖啡厅,就是《繁花》里男女热衷的约会场所。

北方的秦小姐在至真园饭局散后,跳完舞还邀阿宝一同去吃咖啡;连小毛的娘都知道:相亲要去咖啡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提到的东海咖啡馆,是上海的第一家咖啡馆,1934年由一个犹太人创设,最初叫“马尔斯”,开在南京路沙市路口。

店里有美式,也有虹吸壶的手工咖啡,在当时算是高档消费,时髦男女谈恋爱,就喜欢去这种洋气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咖啡,自然也少不了西式的面包、蛋糕

原著里写小毛第一次吃面包,时间在60年代左右。而且小毛当时住在长寿路大自鸣钟,阿娘只是帮佣赚点小钱,家里条件很一般,但也能接触到面包——可见这些西方食物在上海的普及时间之早、范围之广。

要知道,1855年,英国商人爱德华·霍尔就在“原租界”开办了上海第一家面包工场,上海自此成为全国最早吃面包的城市;到了1985年,随着中外合资静安面包房的法式面包在沪上盛行,各类面包也在上海大行其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蛋糕同样是上海开埠后传入,只是比面包晚,大概在1920年左右,这一时期创立的老大昌、凯司令都有奶油蛋糕。1930年,很多优渥的家庭就会在生日时买蛋糕来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梅萍给爷叔送礼,最喜欢送凯司令的奶油小方。

原著写60年代初,沪生拉小毛第一次去见姝华,然后同阿宝和蓓蒂一起给小毛过生日,在桌上摆一只奶油蛋糕,热闹又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花大结局:汪小姐庆祝第一桶金,在27号请同事吃大蛋糕。

到了90年代,蛋糕已经成为大家的日常饮食,中英合办的红宝石就是当年的“网红店”。原著讲陶陶终于和芳妹成功离婚,回家时特意买来红宝石蛋糕和日本栀子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蛋糕花样也不少,剧中93年左右,范总站百货商厦门口跟人聊天,一边就吃着黑森林奶油蛋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咖啡、西点之外,各色西餐也早早就融入了上海人的日常。

原著里写50年代沪生一家,“自然灾害”期间物资供应紧缺,表面响应配给政策,买来黑面粉、山芋等来烧粥,私下仍吃黑市流通的舶来品,各种蛋糕、烤鸡胸肉、咖喱卷、通心粉、番茄肉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的上海,大型宾馆都会设立西餐厅、中型西菜馆、西式快餐、咖啡馆、酒吧。在四五星级的酒店,你还能吃到英法意美等不同风格的西餐。

比如成功嫁给荷兰人的小保姆,请李李和原雇主章小姐吃饭,就约在波特曼底楼的自助茶园西餐厅。(波特曼算是当年最高档的豪华酒店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餐与本地饮食的结合,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海派西餐,诸如炸猪排、罗宋汤、土豆色拉……都是很多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熟悉滋味。

到1989年,肯德基在东风饭店开业,上海人开始吃上炸鸡和土豆泥了。那时候的上海小囡,要是能在六一节吃顿肯德基,就是最高规格的节日礼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聊了这么多饮食细节,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想说说原著里,一根不太起眼的热油条

阿宝的童年玩伴蓓蒂,家里有个帮佣的绍兴阿婆。后来阿婆病重,突然想吃热油条。仓促之间,油条并没有买到,但离死亡一步之遥的阿婆,却从这一刻开始“活过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网上连载的初稿中,阿婆很早就去世了。后来受网友跟帖启发,金宇澄老师改成了如今的情节。

黄河路上的“仙鹤神针”、“火焰大王蛇”,和背后的种种跌宕故事,固然是波澜壮阔,富贵迷人眼。

但在命运的洪流里,也许还是寻常的一根热油条,最能代表人们对俗世烟火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