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回家吗?”“路上注意安全,开车慢点!回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跟我们联系,祝您和家人生活愉快!”临近春节,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光荣路社区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忙个不停,正逐一打电话联系流动党员询问春节返乡情况。

隔山隔水不隔音,离家离乡不离党。近些年来,针对流动党员分布范围广、精准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襄州区深入实施“蒲公英”扎根计划,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建强服务阵地、强化示范引领等方式,抓实抓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培训工作,确保流动党员心有所依,异地有家,离乡有情。

组织摸排 信息“四清”

走进金华街道铁四院社区,党委书记黄兆旭正在指导工作人员查阅比对公安、人社、住建等部门各类信息,“原来,我们只能采取人工排摸、实地走访等方式查找流动党员,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现在,通过信息化方式,他很快就掌握了流入党员具体情况。

为推动流动党员有效纳管,引导流动党员主动归队,襄州区实施“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向联系制度。通过两微一端和上门走访等形式发放《致全区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采取微信找、网格比、入户查等方式,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联合其他部门比对信息,建立动态流动党员村表、镇册、区库,精准绘制流动党员分布图,做到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流动去向、从事行业信息“四清”。将组织摸排与主动报备相结合,在社区、园区、商圈等地设置流动党员报到点,实时扫码报到,以党务公开栏、LED宣传屏、微信群等为载体,广泛宣传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定要求,引导流动党员与党组织双向奔赴。目前,全区实现流动党员找家安家全覆盖,9487名流动党员全部登记入库。

“有人牵挂的路程才不叫漂泊。过去我跟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无人问、无人管。”今年来襄州创业后,通过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外地流动党员黄丽激动地说,“终于有个‘家’了。”

跟踪帮扶 及时解难

家住朱集镇马沟村的流动党员马三金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有留守的母亲和孩子,“村党总支了解我的情况以后,及时为我家小孩代办了入学手续,”解决了后顾之忧的她终于可以放心在外拼搏。

为了流动党员能够更好安心安业,襄州区通过建立联络服务站、“蒲公英课堂”、实行“一对一”联系服务等制度,让流动党员安心又暖心。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等阵地建立351个流动党员联络服务站,提供党建业务、政策咨询、诉求反馈等多元服务。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依托“蒲公英课堂”常态化推送主题教育学习内容,同时推送党建动态、主题党日等学习资料,为过政治生日的流动党员发放贺卡,增强政治荣誉感归属感。采取“党员点单、支部接单”方式,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包片、优秀党员(双报到党员)联户,定期与流动党员进行谈话交流,了解思想动态、学习工作等情况,掌握诉求,及时协调解决。

对外出流动党员,党组织定期了解家中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产生活情况,按需定制流动党员需求清单和党组织责任清单,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子女入学、异地就医、家庭租房等急难愁盼问题。对就业困难、收入较低的流动党员,及时纳入困难党员管理台账,定期组织慰问,通过推荐财政贴息贷款渠道、落实种养殖项目等方式进行常态化跟踪帮扶。目前,帮助流动党员代理代办各类事务7200余件,大大提高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返乡创业 回报桑梓

黄龙镇向湾村党员黄瑞从23岁就一直在外创业,正是党组织十多年不间断的联系与关爱,让他回乡成为村里的后备力量,并于2021年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如今,他带领村里党员群众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通过销售农产品、经营农家乐等,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为鼓励、吸引外出务工经商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就业,襄州区鼓励有能力、有技能的党员反哺家乡,建设家乡。

组织15个镇街深入调研摸排襄州籍在外优秀流动党员,综合分析研判,分类建立党政科研、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等数据信息库,共收集在外优秀流动党员信息800余条。利用节假日集中返乡之际,及时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恳谈敞心扉,聚力谋新篇,为家乡发展出点子、献计策。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的方式,重点掌握返乡流动党员中表现突出的产业发展带头人、致富能手等,综合考量年龄、学历、能力等条件,择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库,组织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拔优秀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近些年来,该区共吸引优秀流动党员回乡创业157人,回村任职86人,进一步充实了乡村振兴力量。

“实施‘蒲公英’扎根计划,是我们适应当前流动党员特点和需求的创新实践,让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实现同在一面旗帜下,走到哪里都有家。”襄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向智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