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失的步氏巨猿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它们在现如今的中国南方生存了约200万年,但到了中更新世晚期,它们却突然神秘地灭绝了。

在一项新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中,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绘制了这个物种从起源到灭绝的进化图谱,并确定了它们神秘消失的时间和原因

牙齿与颌骨

步氏巨猿身高约3米,体重达200~300公斤。它们首次引起国际关注是在1935年,当时古生物学家Gustav von Koenigswald在香港一家药店发现了一颗巨大的臼齿;然后,他又在类似的药店里发现了四颗同一物种的牙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氏巨猿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灵长类物种。(图/lighthouse.mq.edu.au)

自那之后,研究人员已经在中国各地的洞穴中收集了步氏巨猿的4块不完整的颌骨和2000多颗牙齿。尽管经过了85年的搜寻,但还没有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发现步氏巨猿的化石踪迹。

可想而知,由于缺乏化石证据,想要准确描绘出步氏巨猿的情况以及导致其消失的环境,势必是困难的。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在于确定步氏巨猿从化石记录中消失的确切时间,进而推演能导致其灭绝的环境变化和它们的行为。

珍藏真相的南方洞穴

在新的研究中,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中国南部洞穴中的化石和沉积物。在这项长达十年的研究中,为了寻找史前线索,他们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徒步穿过茂密的丛林,攀越悬崖,爬过深洞,然后将经历了重重险阻才收集到的样本带回到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人员穿越了中国南方陡峭的喀斯特地区,前往含有几十万年前的步氏巨猿化石的洞穴。(图/Professor Yingqi Zhang / CAS)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使用六种不同的定年法对这些洞穴沉积物和化石进行了分析。比如利用发光定年等技术,研究人员能精确地确定化石周围的矿物质被埋了多长时间,从而描绘出当时环境中的场景图。他们通过使用激光测量化石周围的土壤和岩石中的一些常见矿物(比如石英和长石)发出的光敏信号,计算这些矿物最后一次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和化石被埋葬的年龄。

他们还分析了步氏巨猿牙齿牙釉质中的化学元素,以调查它的饮食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比如他们可以因此了解步氏巨猿为了取水走了多远,以及去哪里取的水。通过分析微量元素,他们可以识别步氏巨猿的食物多样性。

他们将这些特征与它的近亲魏氏亚种(Pongo weidenreichi)的牙齿进行了比较。步氏巨猿曾与许多其他物种共享这片森林,如今同样已经灭绝的魏氏亚种就是其中一种。

消失的故事

研究结果表明,步氏巨猿是在29.5万到21.5万年前灭绝的,比之前认为的42万年到33万年前要稍晚一些。

从230万年前,也是步氏巨猿的全盛时期,这个地区被茂密的森林和草地所覆盖。那时,步氏巨猿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水果和鲜花可以摄取,并且有充足的水。这一点从对那一时期的步氏巨猿的牙齿进行的微量元素分析中就可以看出。牙齿中的微量元素越多,意味着步氏巨猿吃的食物种类越繁多,喝的水也越多。

但花粉分析显示,大约在70万到60万年前,这片地区的气候演变成一个更明显的干湿季节,森林群落的结构从茂密的丛林变成了长满蕨类植物和可能着火的开阔草原森林。

对此,猩猩魏氏亚种适应了,它们的身体变小了,在森林冠层觅食并生存下来,那里有更多的食物选择。但步氏巨猿却并没有:随着食物来源和觅食范围的缩小,它们甚至变得更大了,而且被限制在森林地面上,当处于没有它们最喜欢的水果的季节时,它们会吃树皮和其他低营养的备用食物来源。

分析结果表明,当步氏巨猿的数量开始减少时,生活在这一期间的步氏巨猿的牙齿显示出了营养不良和慢性压力的迹象,这是一个物种衰落的迹象。

继续寻找化石

到了29.5万到21.5万年前这段时期,在化石记录中已经找不到步氏巨猿的踪迹,而魏氏亚种的数量仍然相对丰富。也就是说,最终,步氏巨猿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它的流动性下降和对低营养食物的依赖,导致了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的灭亡

这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关于步氏巨猿灭绝的场景。研究人员还将继续寻找更多的步氏巨猿的化石,尤其是它们的大腿骨,以便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大小和生物学。

#创作团队:

编译:糖兽

排版:雯雯

#参考来源:

https://lighthouse.mq.edu.au/article/january-2024/dating-dirt-unearths-the-truth-about-why-the-worlds-biggest-ape-disappeared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900-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033-8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Garcia/Joannes-Boyau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