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患子目—苦木科(上):臭椿1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无患子目

苦木科

苦木科(学名:Simaroubaceae)是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的一科。共约30属95种,产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有3属10种(6种特有),产于长江以南各省,个别种类分布至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

对本科植物的分类一直有许多争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分类法将其中传统属于本科的许多属分出为其他科,如海人树科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树皮有时极苦。叶互生,稀对生,羽状复叶,稀仅一叶。无具腺托叶或托叶易脱落,绝无腺点。花序腋生,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小,单性异株或杂性,稀为两性,萼3~5裂,离生或合成,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花瓣3~5(~7),多半分离,稀无,或合生成管,花盘球状或杯状,雄蕊与花瓣同数或2倍,倒2轮,花丝分离;子房上位,2~5室,每室有一(中国产的种)胚珠,稀或更多,中轴胎座,心皮常基部分离,而仅由花柱或柱头连合,柱头头状,分核果或蒴果状,或翅果状,种子常单一,具胚乳或否,胚直或弯。

2.臭椿

臭椿属(学名:Ailanthus)是苦木科下的一个属,为落叶乔木植物。该属共有约10种,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北部。中国有5种,2变种,主产西南部、南部、东南部、中部和北部各省区。

(1)形态特征

落叶或常绿乔木或小乔木;小枝被柔毛,有髓。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或偶数羽状复叶;小叶13-41,纸质或薄革质,对生或近于对生,基部偏斜,先端渐尖,全缘或有锯齿,有的基部二侧各有1-2大锯齿,锯齿尖端的背面有腺体。花小,杂性或单性异株,圆锥花序生于枝顶的叶腋;萼片5,覆瓦状排列;花瓣5,镊合状排列;花盘10裂;雄蕊10,着生于花盘基部,但在雌花中的雄蕊不发育或退化;2-5个心皮分离或仅基部稍结合,每室有胚珠1颗,弯生或倒生,花柱2-5,分离或结合,但在雄花中仅有雌花的痕迹或退化。翅果长椭圆形,种子1颗生于翅的中央,扁平,圆形、倒卵形或稍带三角形,稍带胚乳或无胚乳,外种皮薄,子叶2,扁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主要价值

该属植物在石灰岩地区生长良好,可作石灰岩地区的造林树种,也可作园林风景树和行道树。

从该属植物中的各部位如根皮、树皮、种子、叶子等提取的化学成分多为萜类、甾类、生物碱等。

臭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苦味质和生物碱,其次为甾醇、萜类、皂苷、香豆素,醌类等。其苦味质多为四环萜类内酯和五环萜类内酯.亦为苦木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这类成分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解热、驱虫、抗疟、治阿米巴痢疾和杀虫作用。

臭椿属中的苦味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抗疟疾、还可作为杀虫剂和除草剂。

(3)臭椿

臭椿(学名:Ailanthus altissima)属于苦木科,是一种落叶树。它原产于东亚北部与中部。与臭椿属其他成员不同,它生长在气候温和的地带而不是热带地区。这种树木生长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可以在25年内达到15米(50英尺)的高度。然而此物种寿命较短,极少生存超过50年。

①植物学史

在中国,臭椿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它在现存最古老的中文词典中就被提及。由于传说可以治疗从精神疾病到秃顶的各种病症,它也在无数中文医学文献中被列出。其根、叶及树皮至今仍在中医中,主要作为一种收敛剂使用。这种树作为樗蚕(参与丝绸生产的一种蛾)的一种寄生植物,已被广泛种植于中国及其他国家。臭椿也已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美国贝蒂·史密斯所著的个人最畅销的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主要象征及主题即为这种树。

此树在18世纪40年代从中国传至欧洲, 在1784年传至美国。在中国风统治着欧洲艺术的时期,它是首批传至欧洲的树种之一,最初是作为一种美丽的花园样本而受到欢迎。然而在园艺家熟悉了其吸枝习性与难闻的气味之后,这种热情便很快减弱。尽管如此,它仍在19世纪广泛用作行道树。除欧洲和美国之外,这种植物已传播到很多超出其原分布地的其他地区。由于它会迅速移植至受干扰区并抑制植物与化感物质之间的竞争,它在其中许多地区变成了入侵物种。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和几个南欧与东欧的国家,它被视为一种有害的杂草。砍伐后,这种树还会茁壮地再次发芽,因此将其根除十分困难而且非常费时。

臭椿它由法国耶稣会士汤执中(Pierre Nicolas d'Incarville)引进到欧洲之后被首次简短地描述,18世纪40年代,汤执中将树种从北京经由西伯利亚寄给了他的植物学家朋友伯纳·德·裕苏(Bernard de Jussieu)。由于汤执中在长江下游地区观察过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它附加说明指出了他寄去的树种是这种外貌相似的、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树种,而不是臭椿。这造成了分类学接下来几十年的混乱。1751年,裕苏在法国种植了一些种子,并把其他的寄给了切尔西药用植物园的管理员,菲利普·米勒,以及英格兰巴士布里奇的一座外来植物园的所有者,菲利普·C·韦伯。

三个人用三种不同名称对此树加以描述,最先造成了此树名称的混乱。在巴黎,林奈把这种植物叫做Rhus succedanea,而当时它被广泛称作grand vernis du Japon。在伦敦,这些标本被米勒命名为Toxicodendron altissima,在巴士布里奇它被以旧分类系统命名为Rhus Sinese foliis alatis。现存有来自18世纪50年代的记录,记载了菲利普·米勒,和韦伯的植物园的管理者,约翰·埃里斯之间关于合适名称的争论。可是,结果没有决定,更多的名称却很快出现了:雅克布·弗雷德里希·埃尔哈特于1782年观察了乌得勒支的标本并把它命名为Rhus cacodendron。

臭椿属的分类情形在1788年变得清晰,当时雷内·路易士·德斯方坦观察了仍被标作Rhus succedanea的巴黎标本的翅果,得出它不属于漆树属的结论。他公开发表了一篇有文章,附带插图地描述了这种树木,并给了它一个Ailanthus glandulosa的名字,将它和当时叫做A. integrifolia(白合欢树,现在叫做毛叶楠臭椿,学名:A. triphysa)的热带树木分到同一属中。此名来源于安汶语单词ailanto,意思是“天国之树”或“触及天空的树”。种加词glandulosa,是关于叶片上的腺。这个种名持续到了1957年,但终于因为之后在物种级出现了同音词而无效。现在的种名来源于美国种植业部雇用的沃尔特·T·斯温格。他决定结合米勒的旧种名和方坦的属名,最终接受学名Ailanthus altissima。Altissima是拉丁语的“最高”,昰形容树可以达到的高度。此树的种名(glandulosus or altissimus)有时被错误地列作阳性,而植物学,和古典拉丁语一样,将大多数的树作为阴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生态习性

喜光,不耐阴。适应性强,除黏土外,各种土壤和中性、酸性及钙质土都能生长,适生于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耐寒,耐旱,不耐水湿,长期积水会烂根死亡。深根性。垂直分布在海拔100~2000米范围内。

在年平均气温7~19℃、年降雨量400~2000毫米范围内生长正常;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雨量550~1200毫米范围内最适生长。产各地,为阳性树种,喜生于向阳山坡或灌丛中,村庄家前屋后多栽培,常植为行道树。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重粘土和积水区生长不良。耐微碱,pH的适宜范围为5.5~8.2。对中性或石灰性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适宜,对氯气抗性中等,对氟化氢及二氧化硫抗性强。生长快,根系深,萌芽力强。

③物种分布

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及西南部,东南至台湾省。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向北直到辽宁南部,共跨22个省区,以黄河流域为分布中心。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④经济价值

臭椿材质坚韧、纹理直,具光泽,易加工,是建筑和家具制作的优良用材。臭椿因其木纤维长,也是造纸的优质原料。椿叶可以饲养樗蚕,丝可织椿绸。在园林应用中,用臭椿做嫁接红叶椿的砧木。

树姿端庄,适应性强,抗风力强,耐烟尘,木材纹理细,质坚,能耐水,供桥梁、家具用材;茎皮纤维制人造棉和绳索。茎皮含树胶;叶可饲椿蚕,浸出液可作土农药。木材坚韧,纤维长,是优良的造纸原料。种子含脂肪油30—35%,为半干性油,残渣可作肥料;根含苦楝素、脂肪油及鞣质。

除了用作装饰植物,臭椿可做木材,也拥有药物效用,还可以作为一种叫做蓖麻蚕的蚕的寄主植物,使得生产的丝比起桑树所产的更强韧,成本也更低廉,只是光泽和质感要稍差一些。这种丝绸也不可以染。它也被称为茧绸或者山东丝,后一个名字是因为这种丝绸常被生产于中国的山东省。茧绸在此省的烟台地区特别有名。这种蛾也被引进至了美国。

臭椿的木材是稻子似的白黄色,有着缎子似的手感,已用于制造家具。[35]它易于弯曲,很适合制造厨房的蒸笼,蒸笼是中国菜中重要的蒸馒头、糕点和米饭的工具。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做这些蒸笼最是出名。在很多分布范围,它也被看做是一种好的木柴材料,虽然有些硬与重,但是可以轻易得到。然而,用臭椿木来做家具有一些问题。因为在头几年这种树生长很迅速,以致树干内部和外部的质地是不一样的,这造成木材会在晒干时扭曲或是断裂。人们已经想出出一些手段来防止它们晒干时断裂,使得其可以商业丰收了。虽然活者的树常常有很可塑的木材,但一旦合适地晒干之后可能变得相当硬。

⑤美化绿化

臭椿树干通直高大,春季嫩叶紫红色,秋季红果满树,是良好的观赏树和行道树。可孤植、丛植或与其它树种混栽,适宜于工厂、矿区等绿化。枝叶繁茂,春季嫩叶紫红色,秋季满树红色翅果,颇为美观,在印度、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常常作为行道树,颇受赞赏而成为天堂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