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隆冬,已至腊月,正宜品赏冬日风物。

入冬后的绍兴,仿佛水墨渲染的泼墨画:小桥流水乌篷船,粉墙黛瓦马头墙,配上檐下屋角悬着的腊味与酱货,空气里的花雕酒香混着油炸臭豆腐的异香,再有一口热气腾腾的绍三鲜,热热闹闹地迎面而来,融合成一幅活色生香的冬日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步在这座著名的“名士之乡”,处处人文盛景,步步历史古迹,忍不住让人心生遐思:千百年前,同样是在这座城市,绍兴的文人名士是如何过冬的呢?

冬日小酌,炉上温酒

“万物皆可醉”的酒乡文化

“酒乡”绍兴盛产黄酒。千古飘香的美酒不仅是绍兴的历史文化瑰宝,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无论李白的“玉碗盛来琥珀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曲水流觞”,还是《红楼梦》中的提及最多的酒,黄酒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里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著名南宋诗人陆游即绍兴人,《对酒戏作》一诗中以“醺然一枕虚堂睡,顿觉情怀似少年”来描摹饮酒的妙趣。他被贬谪回老家山阴(即绍兴)后,曾经在三年后的冬末作《落梅二首》,“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以冬日醉后赏梅的情景托意自喻。酒盈满杯,对花小酌,以诗下酒,将冬日冰寒与不得志的沉郁一起融进了杯中。

古人冬日饮酒,多以暖炉来温酒御寒。“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是李白诗中的冬日。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已有“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的记载,可见暖炉温酒在当时已经十分盛行了。清代绍兴文人潘榕也曾写过“围坐红泥小火炉,煮酒谈今夕”的句子,来描述冬日围炉品酒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的文人墨客爱在冬日饮酒,著名的“冬酿”也始于冬季。在绍兴,从立冬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时间做的黄酒称为“冬酿”,这一习俗已传承了上千年。夏制酒药、秋制麦曲、立冬开酿、立春榨酒……经历过浸米、蒸饭、落罐、发酵等几十道工序,历时200余天,最终制成的“冬酿”醇美而芬芳。

雪夜访戴,乘兴而行

“士比鲫鱼多”的名士风雅

美景宜人的冬季,聚在一起相约赏雪品诗,也是一大乐事。在名士如云的绍兴,自然也流传着许多这样的传说。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就是一段历史有名的佳话。

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性卓荦不羁”。据《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居于山阴(今绍兴)时,夜晚突降大雪,正在酌酒吟诗赏雪之际,思念起好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船行一夜,到后却“造门不前而返”,旁人问起缘故,王子猷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传说中,艇湖山下溪侧旧时留有“戴溪亭”“子猷桥”,为王子猷“雪夜访戴”停棹回艇处,艇湖也因此而得名。

雪夜泛舟而至,兴尽自然而返。昔时的魏晋风度,绍兴的名士风雅,都流转在这千百年前冬夜的一去一返之间。苏轼在《雪溪乘兴》一诗中,在一个同样“溪山雪月两佳哉”的冬夜,慨叹“犹言不见戴安道,为问适从何处来”,正是对这段典故的应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酱货腊味,暖锅御寒

温暖治愈的冬日绍兴味

“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作为绍兴著名的“三缸文化”之一,绍兴酱货盛名已久,自古代起就流传着“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民谚。古人在入冬时将食材腌制、酱渍、晒干,将食材原有的香气与风日之力融合,形成集酱香、干香、鲜香、咸香于一体的独特风味,直至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份热气腾腾的美食,是寒冬最温暖的诱惑。在这一点上,古人与我们所见略同。今天我们常吃的绍兴菜中,许多道汤煲暖锅都源于古人的智慧,背后蕴藏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譬如“越菜之首”的绍三鲜,传说中这道菜源自宋高宗赵构时期,选用绍兴当地上好食材,汇稽山鉴水之珍,集沃野自然之粹,以时鲜之趣,烹鲜香之味,便被高宗赋名“绍三鲜”。这道菜清鲜可口,亦汤亦菜,难怪从古时候的冬天一直火到了如今。

随着时代更迭,这道绍兴名菜也在名厨们的手中再度创新,迎来了新的“春天”。在绍兴本土餐企寻宝记绍兴菜,将绍兴越鸡炖煮成汤,升级后的清汤口感更清爽柔和,以鱼圆、肉圆、鲜虾、蛋饺、肚片、香肠、鸡肉、腐竹、木耳、娃娃菜、西兰花等多种食材搭配,还把原本的加热包保温升级为开火加热的暖锅,三五挚友小酌或家庭小聚,伴随着暖锅的小火慢炖,再来一碗汤鲜味美的绍三鲜,是最适合冬天的温暖治愈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窗外冬景,忆及千载岁月,不觉间也多了些名士的心境与情致。冬日虽寒,抿一口黄酒,“酤”一块酱货,酱香咸鲜,暖锅温热,酒意微醺,仿佛也穿越到了千百年前的绍兴,回到了那个名士风流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