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弦

小园玉笙寒

茶晚入竹径

寂深无尘烦

蹊成李无言

拙守墟埜烟

草斑掩石道

笔勤通圣贤

寒暑来相牵

春秋法自然

细流泉未尽

华章艳江天

夕楼生月残

萤光赋诗闲

不忍空归去

字墨淡人间

《大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确定仁人志士的入世顺序,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之“至善”便是大学之问,而“修身以道,为政以德”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思想基础。我们知道,人生价值有两种实现方式,此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两种方向,亦即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之别,而修身往往与职业道德即政德、公德相联。《论语》曰“思无邪”,思而无邪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高尚美好的思想境界,无邪之思其实与信仰戒律有异曲同工之妙。“邪”是什么?是超越人类正常需要之外的各种欲望,我们提倡遏恶扬善,“恶”又包括什么?恶就是为了实现此类私卻而作出的各种僭越行为。

人类的所有思思与行为若从广义上讲,不过两种表现形式,即小我与大我、小私与大公、以我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着想就是“小我之私”,反之就是“天下大公”,而儒家思想中的“天下大公”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泛爱思想的抽象与升化,体现出“仁义礼智信”中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与义理贯一。

《中庸》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又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故君子必慎独也”。人生就是一场道德修行,国家与社会就是我们修行的舞台,是自我寡修还是大众共修,全凭缘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法治主义,利己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故古圣先贤教育人们处处要谨言慎行,谨之又谨,慎之又慎,通过修心养性,思想升华,将自己从凡夫俗子修炼为谦谦君子,从而凭着本身的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违良心信念、做人原则,处处闪耀着善的光芒。

修身以道,为政以德,若做到了“思无邪,行无玷”,就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与政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也是评定道德水准的关键环节,还是对自我约束的一个极限挑战。 孔子让人“思无邪”,这也是古代“君子”修行的真实写照!那么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思无邪”就是独处时无邪念孳生,这要求个人品德和自制能力高度完善,不管公开还是独处都未出现丝毫的变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