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1月11日,第五届广东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穗举行。我院黄晓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头颈外科微创手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推广”、杨正飞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和李劲松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非编码RNA调控口腔癌铂类耐药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分别荣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广东医学科技奖是由广东省医学会于2018年正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项,旨在表彰全省医药卫生行业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及中医中药等领域为防病治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长期以来,我院始终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国家及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此次获奖彰显了我院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充分体现了我院在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中的显著成效。
部分获奖名单
第五届广东医学科技奖
我院获奖项目介绍
01
奖项及等级: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头颈外科微创手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推广
完成人:黄晓明,梁发雅,韩萍,陈仁辉,林沛亮,蔡谦,刘翔,郑亿庆,陈良嗣,孙伟,余诗桐
第一完成人:黄晓明
第一完成人介绍
黄晓明,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耳鼻咽喉科学系副主任,我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耳鼻咽喉科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广东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机器人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海西甲状腺微创美容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机器人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杂志编委兼头颈组副组长,《世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英文)杂志编委等。主编《颈部内镜外科学》获广东省优秀出版基金资助,主编《机器人头颈外科手术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该领域高水平论文28篇,中华医学会系列等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6篇,参与制定指南专家共识9项。连续举办国家级继教班16次,在国内10余个省市近100家医院推广头颈内镜和机器人手术,推动我国头颈微创外科的快速发展。
获奖项目介绍
项目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头颈外科微创手术,建立头颈微创内镜和机器人手术体系。取得以下创新成果:
1
率先在国内开展免注气内镜甲状腺手术,形成系列的内镜和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术式,论文被《3D腹腔镜手术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和《甲状腺手术切口入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引用;
2
率先在国内外提出cN0早期头颈鳞癌和N1b甲状腺癌的内镜和机器人辅助颈淋巴清扫术;
3
创建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癌与非癌病变系列鼻内镜手术和局限性复发鼻咽癌机器人手术,论文被《鼻咽癌复发、转移诊断专家共识》、《鼻咽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引用;
4
在国内外最早开展免注气内镜和机器人涎腺手术,内镜腮腺手术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涎腺恶性肿瘤操作指南(2021年版)》所引用;
5
率先开展免注气颈部无疤痕内镜和机器人辅助颈部先天性囊肿手术;
6
率先在国际上建立内镜茎突截短术。项目形成了头颈外科微创手术一系列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
02
奖项及等级: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
完成人:杨正飞,王鹏,梁炼,杨其宇,姜骏,周天恩,陈瑞,郑光辉,方向韶,蒋龙元,黄子通
第一完成人:杨正飞
第一完成人介绍
杨正飞,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威尔危重病研究院访问学者,我院急诊科副主任。从事急诊科工作22年,擅长各种急危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脓毒症、重症肺炎以及重症复杂腹腔感染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方向为心肺脑复苏以及脓毒性休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担任中国救援医学协会心肺复苏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应急与灾难医学会委员,获得广州羊城好医生的称号。目前已经发表高水平论文50篇,其中发表第一或者通讯作者高水平论文3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1项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专著1部。
获奖项目介绍
心脏本身或全身原因所引发的心脏骤停是常见的死亡原因。虽然随着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初始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大部分病人仍在发病后72小时内死亡,且72小时未死亡患者的出院存活率也只有1.4%-5%,其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也导致出院患者致残率高、生存质量低、远期生存率差。快速的成功复苏及精准的靶向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至关重要,也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为切实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及改善其远期生存预后,杨正飞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致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紧紧围绕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创新点为:
1
提出了改善心肺复苏(CPR)按压质量和优化除颤时机的可行性策略,优化了复苏关键急救技术,为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了实践性参考。
2
基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四大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脑损伤、心肌功能障碍、肺损伤、微循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针对复苏全过程开展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策略研究,拓展了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潜在的精准诊疗靶点和措施。
该项目形成的系列理论和关键技术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早诊早治及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项目成果已发表代表性高水平论文20余篇,共被引用351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其中两项已经完成成果转化。项目成果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参加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危重医学年会的口头发言交流,并获得多项的研究奖励。
03
奖项及等级: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非编码RNA调控口腔癌铂类耐药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
完成人:李劲松,范松,林钊宇,李博文,谢舒乐,李群星,王友元,潘朝斌
第一完成人:李劲松
第一完成人介绍
李劲松,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我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口腔颌面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委会头颈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头颈肿瘤整形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从医从教30年,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教育部、广东省科研课题2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收录杂志80多篇,包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Communication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Research》《Molecular Cancer》《Molecular Therapy》《Oncogene》《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Letters》等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发表20多篇影响因子较高研究论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获奖项目介绍
铂类药物是多种实体瘤包括口腔癌的一线治疗用药,但其获得性耐药可高达74%。因此寻找有效逆转铂类耐药的分子靶点,对改善口腔癌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自2009年起,李劲松教授团队以改善口腔癌铂类耐药为研究方向,以构建铂类耐受细胞为研究模型,以探究非编码RNA在铂类耐药过程中的作用为切入点,深入挖掘非编码RNA对铂类耐药作用的机制,取得了如下成果:
1
率先提出线粒体动力学相关的非编码 RNA 调控网络可预测铂类治疗敏感性的新理论,在该领域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已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包括(iScience, 2020 亮点报道)、(Clin Cancer Res, 2019 )、(Cancer Lett, 2015)等。目前相关研究已被引超100 次,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2
首次揭示线粒体微小 RNA 可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并预测铂类治疗耐药性。目前在该研究领域已发表于(Cancer Res, 2019封面文章/高被引论文),另一篇已发表于(Theranostics, 2019封面文章)。该领域研究目前被引已逾80次,相关结果已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1项,全方位提升我国口腔癌精准诊疗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责编:黄睿、林泽锋
初审:林伟吟、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