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46年9月29日,王震率三五九旅,结束了长达658天的南进任务,从广东一路杀回延安,受到党中央和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当时美国《纽约先驱论坛》记者斯蒂尔在延安采访,把这一空前盛景用镜头记录下来。并热烈称赞:“在这里,我真正看到了人民与军队这样的亲密关系。”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我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极为危险的挺进行动,在极有可能遭遇极大损失甚至全军覆没危险的情况下,王震将军的处置方式,与刘帅、粟裕等人截然不同。

一、王震南征与粟裕挺进东南的比较

我军历史上的几次挺进活动,比较危险、付出代价比较大的,分别有1937年底的聂荣臻率115师余部挺进华北,1944年底王震南征,1947年秋刘邓挺进大别山,以及1948年春并未成行的华野第二次外线挺进。

以危险程度而论,王震当属第一。聂荣臻挺进华北敌后,区域在五台山区,距离北平虽然不远,但背后有太行山脉作依托,还有八路军两个主力师作为策应。刘邓以晋冀鲁豫主力南下,部队力量较强,组织系统健全,也没有特别严重的生存危机。

危险程度能和王震南征相提并论的,要数1948年春的第二次外线挺进。

所以我们把这两次比较一下,看看王震上将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1948年春毛主席计划以华东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为骨干,编组成东南野战军,由粟裕亲自率领,渡长江,杀到江南国统区,直接扰乱国军后方。

危险在哪呢?

第一,我军在江南没有任何基础。抗日时代的苏南、浙西等新四军活动区都已成国统区。部队去了之后无粮无弹无依托,兵员无法补充。无根据地作战向来是兵家大忌。

第二,国军向江南调兵极易,水路、铁路及公路均较发达,以我三个纵队的兵力,硬扛国军主力数十万人,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粟裕斗胆直陈二次挺进的不利结果,劝说毛主席改变了想法。但粟裕并非消极抗命,而是提出了积极的替代策略,即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歼灭战,并提出可以最难打的邱清泉第五军为目标,解决心腹大患。

后来的豫东战役,即此积极提议的辉煌成果。

粟裕斗胆直陈是冒了极大风险的,拒绝中央的战略,而且是在刘邓大军挺进在前、立下很好榜样的情况下。粟裕当时压力非常大,以己案取代中央之方案,万一打不成,有愧对中央期望之嫌。好在粟裕大将天纵奇才,靠超人的指挥艺术挽回了局面。

粟大将这种方式,不是人人都学得来、做得了的。

1944年王震南征,就面临类似的困境。王震选择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

为什么要南征呢?此事大多数军迷朋友们估计都知道,为了照顾一下对这段史料不太熟悉的朋友,我们简要说两句。

此事发端于1944年9月,随着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大片国土沦陷。我党决定派王震359旅南下,深入湖南中部,建立以衡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增加华南抗日力量。而后以有力部队接应孤悬敌后的广东东江纵队。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大动作,战略视野极为开阔,意图也极为长远,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王震传》记载,这是要为将来的大反攻作准备。

然而其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陕北跨越河南湖北湖南数省,沿途要么是日伪军,要么是国民党军,重重险阻不说。到湖南之后要从零开始创建根据地,这又谈何容易?

二、南进征途

出发前毛主席、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悉数前来送行,颇有一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

虽然前途未卜,但王震临行之时并未提出任何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