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读历史,看今朝,于平凡中,找寻人生的奥妙。

大家好,上一辑,我们讲述了明朝益王支系自第二任当家人朱厚烨至第五任当家人朱常(氵迁)绵延几十年曲折婉转的故事。个中变迁早已安静地藏在了史料的字里行间中。

益王府的藩王因为出现了朱翊鈏和朱常(氵迁)这样生育能力极为强大的个体,致使益藩的郡王数量与宗藩立国的时间并不成正比。那么在明末时期,益王府上下又出过哪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难以诉说的细节呢?

同时,到当代社会,不经意间找到的明朝益王府的墓葬群,这里面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具有极高考古价值的物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益王墓葬群遗址

带着这些问题,今日,我们用简短文字予以回应,顺带结束对于明朝益王支系故事的讲述。

  • 定王因名曾避讳,末世国变先王沉。

上一辑结束之时,我们讲述到朱常(氵迁)于1615年薨逝,其谥号为“敬”。敬王第三子朱由校原本在19岁之时受封嘉善王,但是由于敬王的长子次子皆夭折,所以朱由校的顺位便来到第一位。

万历三十九年,是为1611年,朱由校进封为益世子,四年后,其父敬王薨逝,又两年后,守孝期满,朱由校正式嗣位益王,是为第六任益王,时年29岁,当时是万历四十五年。

我们在《省愚说明帝-明熹宗朱由校》的章节里就详细介绍过这位益王,没错,益王朱由校与熹宗朱由校同名。在明朝宗藩请名的机制下,家族庞大,出现重名的概率极高,就在益王系,类似于朱载增,朱翊钟这样的名字皆有重名。

关于熹宗朱由校的故事,请点击下述链接:

明熹宗朱由校的故事,他可不是传说中的木匠皇帝。

1620年,光宗突然驾崩后,天启帝朱由校仓促即位,所以益王朱由校就不得不改名,至于朱由校具体改名的时间,是在天启帝即位前还是即位后,史无可考,仅知道其为避讳改名朱由木。当然也有版本称其改名为“朱由本”,为何有这样的差别?根本原因来自于关于他改名的记录出自于益王府的墓葬群的圹志,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很难确认到底石碑上刻印的是“木”字还是“本”字。

有些时候,同名不同命,益王朱由校比皇帝朱由校大17岁,却也更晚去世。崇祯七年,这位益王朱由校薨逝,享年45周岁,崇祯帝为这位远房堂兄上谥号为“定”。两年后,世子朱慈(厶火)嗣位益王,是为第七任益王。关于这位益王的名字记载也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朱慈(厶火),第三字为上下结构;另外一个版本记载其名字为朱慈炲(tai2),为了方便打印,我们就称其为朱慈炲。

关于朱慈炲的生平,史料里记载极少,甚至不确切其具体生年。其嗣位益王之时,在明末山河破碎的惆怅里,朱慈炲迎来了甲申国难,崇祯帝自缢殉国的悲壮。第二年,是为1645年乙酉年,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虏北上之时,朱慈炲曾经在抚州一度被拥立为监国。后来,清军攻入江西省,几经辗转,朱慈炲最终进入广东躲避,于当年薨逝。

薨逝后,南明朝廷为朱慈炲上谥号为“先”,但是据《益藩朱氏宗谱》载称,其谥号为“素”。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一般涉及南明的记载,大多数都极为不明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明抗清常湖名,由榛慈烛先后勤。

朱慈炲薨逝后,益藩先后有多人站出来举起抗击清军的大旗。

史载,首先站出来的便是朱常湖、朱由榛父子,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上一辑讲到过,益宣王朱翊鈏有子19人,其中第十三子名为朱常湖。

朱常湖生年不详,其于1595年受封郧西王,故据此猜测其出生于1585年左右。永历元年,是为1647年,郧西王朱常湖率众起兵反清,率义军攻克建宁府,也即是今福建建瓯。随后连克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等县,便以建宁作为根据地。1648年三月下旬,清军克建宁,朱常湖死于乱军之中。

朱常湖去世后,被监国鲁王朱以海追封为“闽王”,这也是益王支系出的另一位亲王级别的宗室。

随即朱常湖之子朱由榛扛起了父亲的大旗,继续抗击清兵。当年秋,郑成功率拥一众士兵在揭阳拥立朱由榛为监国,但是只抗击了三天时间,清兵攻入揭阳,朱由榛以及一众人等被诛杀。据称,在称监国之时,朱由榛的名号为“益王”。

1650年,是为永历四年,一位叫朱慈烛的人再次站了出来。按照一些史料记载,这位朱慈烛便是朱由木的儿子。不过,根据出土的朱由木圹志,却没有这位朱慈烛的记载,故猜测这位朱慈烛要么是记录名字错误,要么是圹志中不清晰或者遗失重要信息导致无相关实物佐证。

1650年农历三月,朱慈烛袭封益王,继续追随永历帝朱由榔的脚步开展抗击清军的活动。整整十二年时间,朱慈烛追随永历帝去往各地,辗转去到缅甸。1662年,永历帝被诛杀,但是关于朱慈烛的结局记录却不见于任何史料,最终其下落不明。

所以益王府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吗?还没有!我们下一段继续说。

  • 和壐怡镐传说人,置留开封祈后生。

朱慈烛下落不明之后,再次接过益王府抗清大旗的,便是第七任益王朱慈炲的嫡长子朱和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朱和壐的生平,在整个《南明史》中都只能找到名字,难寻找具体的人生轨迹,《南明史》中也没有关于他袭封益王的记录。但是,在《益藩朱氏宗谱》里,却详细记录了他的确是袭封益王并且率领军民抗清。

但是朱和壐的生卒年以及具体的事迹却无记录。后来朱和壐过世后,由他的儿子朱怡镐继续扛起益王府的大旗。我们根据“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的字谱来看,这位朱怡镐已经是朱棣的第十三代后代,其辈分相当于崇祯帝的曾孙。

关于朱怡镐,《南明史》里都不曾提及过他的名字,而《益藩朱氏宗谱》里指出,朱怡镐袭封益王,并且随郑氏去往台湾。

1683年,是为永历三十七年,施琅攻克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朱怡镐随郑氏一起投降,正式结束了明朝益王府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演出。

同时,据《益藩朱氏宗谱》载,时任清康熙帝的玄烨,并没有将朱家后人赶尽杀绝,将朱怡镐及其家人安置在河南开封杞县。

  • 发掘益王墓葬群,益藩圹志价值深。

20世纪70年代,在不经意间,位于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洪门镇洪门岭的益王墓葬群被发掘。

该墓葬群中,能够确认的墓主人有益端王朱祐槟(首任)、益庄王朱厚烨(第二任)、益恭王朱厚炫(第三任)以及益先王朱慈炲(第七任)。另外还出土有部分圹志,圹志主人包含朱祐槟、朱厚烨、朱厚炫、朱翊鈏以及朱由木。这部分出土的圹志,也是研究益王支系极具有价值的史料。

另外,益王墓葬群中亦出土了大量陪葬品,极具科考价值。

至此,明朝益王支系的故事讲述完毕。有道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或许还意犹未尽,让我们静待下一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