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绞胎彩纹陶’,全国各地的这种陶瓶基本上都是从这里流通出去的。”1月2日在济宁泗水鲁陶工坊,姜彬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陶瓶上那些像画上去的花纹,实际都是自然窑变形成的,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胎彩纹陶上面的花纹是自然窑变形成的。

姜彬今年37岁,他的父亲姜茂功是柘沟土陶的第八代传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姜彬子承父业,现在是县级传承人,也是泗水鲁陶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泗水鲁陶”)的总经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彬负责陶瓶的拉胚,正在调整陶瓶的外形。

柘沟制陶历史悠久,春秋时便是鲁国制陶的坊镇,有“陶乡”之称。绞胎彩纹陶与同样产自这里的鲁柘砚息息相关。鲁柘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创于西汉,兴于唐宋,失传于南宋。1991年,在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专家的带领下,泗水匠人参照古代砚谱和其它地方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反复摸索尝试,最终让鲁柘砚得以“复活”。

后来,姜茂功将制砚工艺发扬光大,融入到制陶中。“俺们用的都是柘沟本地的土,其他地方的土造不出来。”姜彬的母亲郭士英告诉记者,柘沟土陶制作原料是柘沟镇独有的五色陶土,这种土分白、红、绿、黄、灰等颜色,制出的土陶具有质细、不起潮、不渗水、耐撞力强等特点。

1995年,一次与黑陶的偶遇打开了姜茂公的创作空间。于是姜茂公去济南学习制陶技术,在制砚之余学着制陶。

起先制作出来的陶瓶没有特色,直到一次制砚时出现了一些带花纹的“残次品”,才有了转机。这些不规则的花纹在砚台上价值不大,但如果能出现在陶瓶上,那它的赏玩价值会明显提高。于是他尝试将制砚工艺融入制陶中,不断调试陶土的种类和比例。后来,他将由三种土组成的混合主泥与黄土、白土按照比例混合,第一次制作出了绞胎彩纹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胎彩纹陶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花纹。

不过郭士英说,“火里求财很难。”绞胎彩纹陶成品率不高,通常在40%-80%,样式也不可控,想要烧出漂亮的陶瓶,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再加上全过程手工制作,陶瓶产量并不高。目前厂里一个月能制出约300个陶瓶,2000余方砚台。泗水鲁陶按订单生产,年营业额200-4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的土特产代销点和礼品行。

姜彬是公司的总经理,制陶最关键的拉坯环节主要由他负责。“拉坯是个体力活,不但要不怕累,还要耐得住寂寞。”姜彬告诉记者,因为制陶过程枯燥乏味,赚钱也不算多,所以年轻人待不住,干一阵就纷纷转行。公司现在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他是里面最年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胚很费体力,而且容易弄得满身是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负责打磨的工人今年已经50多岁了。

要想出成绩,就得坐住冷板凳。姜彬不断在实践中打磨自己的手艺,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在那里,他学到了更多理论知识,而且也从其他匠人那里学到了不少拉坯技巧,见识了更多新奇美观的器型。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凡婷 通讯员 刘凤娇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