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穿过满洲里口岸的中国国门。本报记者 高 乔摄
夜幕中,满洲里市中心的高楼亮起灯光。本报记者 高 乔摄
满洲里“城中雪原”主题冰雪园。李 明摄
走出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西郊国际机场大厅,寒冷像一个不期而遇的老友,给每个初来乍到的人来了一个结结实实的“熊抱”。呵出的一口浓浓雾气,成为与这个东北边城的初遇。
机场门前,巨大的猛犸象雕塑向天空高举长鼻,开阔的广场在皑皑白雪中,仿佛抹去了时间的痕迹。广场前,我招手拦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大姐系着一条鲜红的围巾,火一样地把我迎上了车。
“老妹儿,冷吧,进车就热乎啦。”大姐的招呼和车里的暖意将我团团围住。来到冰天雪地的满洲里,严寒与热烈,这巨大的反差感,比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口 岸
从西郊国际机场,到满洲里国门景区,乘车只需10余分钟。
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茫茫雪地、身后的机场大厅、不远处的铁路、眼前笔直的马路……这个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国际口岸的城市轮廓,在我的眼前缓缓铺展开来。
全国最大陆路口岸,中俄贸易最大的通商口岸,欧亚第一大陆桥的战略节点——满洲里承担着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被誉为“东亚之窗”。
当我站在国门前,这些宏观的描述变成种种具象,涌入我的视野:辽阔的平原,雄伟的中国国门,不远处印着俄语的俄罗斯国门,时不时从国门下穿过的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这座2008年修建的第五代国门,如今既是中欧班列出入境的重要通道,也是满洲里旅游的特色景点。
寒风如刃,生生地刮在人脸上。在这里,更能感受到,岁月的风霜是如何雕刻满洲里这座有着鲜红底色的边关锁钥——
国门一侧,百余年间、四代国门的模型在风雪中伫立:从最初的一根木杆、一座木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钢架结构国门,再到如今总长约105米、高约44米的巍峨国门。蜕变的背后,是满洲里作为国家边境交通枢纽城市的百年发展史。
满洲里原名“霍尔津布拉克”,在蒙古语中意为“旺盛的泉水”。清代属黑龙江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辖区。
1901年,中东铁路西部线建成后在这里建立火车站。因为这是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惯称“满洲”)的首站,俄语将这里称作“满洲里亚”,满洲里因此得名。
革命战争时期,满洲里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联络的红色通道。1928年,71名中共六大代表从满洲里出境,抵达莫斯科参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洲里作为中国主要外贸通道,为全国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1992年,满洲里被批准为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2012年,满洲里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如今,往来不息的中欧班列从满洲里出入境,成为连接起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大动脉。在满洲里站货运车间集装箱场区,印着全球各大物流公司标识的集装箱整齐码放,龙门吊将集装箱缓缓吊起、稳稳放下。中国发往欧洲多国的汽车、电子配件、大型机械,俄罗斯运往中国各地的板材、化肥、粮食,填满去程和返程的集装箱。
根据最新统计,2023年全年,满洲里铁路口岸通行中欧班列5001列,首次突破5000列大关;班列通行量、货物运送量连续10年增长。自2013年满洲里口岸开行首列中欧班列至今,累计运行2.3万余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3左右。目前,经满洲里出入境的中欧班列线路达57条,往来欧洲10余个国家。
“最高气温41.0℃,最低气温-44.9℃,跨越80℃的‘警色’。”在国门旁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墙上,标语醒目。切身感受这句话的含义,我只用了几秒:当我脱掉手套、举起手机拍照,列车“自觉”入镜,我裸露在空气中的双手立马冻僵。
哪怕风雪严寒,依然繁忙如常。这就是满洲里口岸。
来 往
距离国门不远,满洲里森富国际物流园区果蔬仓储库的平地上,一辆辆货运汽车停在仓库门前,等待搬运工人用各色水果将它的“肚子”填饱。走进果蔬仓储库,在阵阵果香中,我遇到了“迎来送往”的金凯泰果蔬国际贸易公司经理韩安聪。
发往后贝加尔斯克的胡萝卜,运到赤塔的陕西苹果……韩安聪在果蔬仓储库门口指导着来往工人,将各色果蔬打包、搬运、清点、封箱。
“天气越冷,生意越是红火。”韩安聪说。
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是中国果蔬对俄出口旺季。尤其是菠萝、柠檬、柑橘、芒果、猕猴桃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备受俄罗斯消费者喜爱。来自全国各地的水果、蔬菜在这里集散,源源不断地经货运汽车发往俄罗斯各地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送上当地民众的餐桌。
“公司每个月发出100多辆货车,近的到赤塔,远的到莫斯科,生意做熟了,客户线上下单,我们随时安排发货,老方便了。”韩安聪操着一口东北话。
北邻俄罗斯,西连蒙古国,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的经贸“神经”在这里交汇,编织出一张纤细又广阔的网络,赋予满洲里得天独厚的经贸条件。果蔬仓库的一车苹果,特产超市的一袋糖果,百货商场的一批衣物,都能在满洲里实现“跨国旅行”。
对于满洲里口岸国际大酒店“口岸商行”超市老板李刚来说,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游客的喜好就是他的商机。在1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里,中心位置整齐摆放着最热销的酒品,各色各样的套娃文创、水果糖、望远镜挤满货架。酒水各种价位都有,糖果可以免费试吃,各种商品零售或批发都行。
周末的傍晚到深夜是店里最忙的时候,李刚热情地用蒙古语招呼顾客进店看看,也非常乐意见缝插针地和我聊聊。
“中国游客爱买套娃,蒙古国游客爱买酒和糖果,俄罗斯游客来了也爱去套娃广场玩……我们夏天给中国游客提供包车游服务,冬天经营超市,主要面向蒙古国和俄罗斯游客,一年到头忙得停不下来。”对于满洲里的中外游客,李刚有着不同的待客之道。
2023年前10月,满洲里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3.5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2.58%。2023年10月,满洲里口岸全面恢复中俄互免团体旅游签证业务。在满洲里街头,遇到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游客是件寻常事,即便隆冬时节也不例外。
2023年12月23日,“悦享冰雪三国·寻旅梦幻边城”中国·满洲里第二十一届中俄蒙国际冰雪节开幕。“城中雪原”主题冰雪园、直播大会、摄影展、冰球赛、足球赛、冰上项目测试赛、中俄蒙美食展示……这项自1999年以来举办多次的冰雪狂欢创新不断,吸引着来自中国其他地方以及俄罗斯、蒙古国等国的游客。
在满洲里,冰天雪地中自有热络来往。
近 邻
“满洲里的夜景老漂亮了,真让人稀罕。”下午4时,这座近北纬50°的边城天色渐渐暗下来。站在满洲里市中心的街头,我想起出租车司机大姐的热情推荐。
满洲里的夜,是我从当地人那里问来的满洲里特色。
酒店、饭店、超市、特产商店、花店……二道街上,各色店铺都有俄语或蒙古语的招牌,街道上用俄语、蒙古语播放的广告此起彼伏。
来到一家特产商店,我还没进门,就见两个男人讲着不同的语言,“拉扯”着一个行李箱。说蒙古语的男人拽着箱子刚到马路上,操东北话的男人又把他“扯”回屋内。
跟着他们进店,我才发现,说东北话的是店主,讲蒙古语的是游客。游客正在为买行李箱砍价——拎着行李箱嚷嚷着汉语数字,店主按着计算器,时不时讲出两个蒙古语词汇,一人拉着行李箱要走、一人拽住行李箱不放,手脚并用,同行的蒙古国游客也帮着砍价,小店里一时喧闹起来。
买卖终于落定,店主送走游客,冲我感叹:“蒙古国人真能侃啊。”他说,和蒙古国游客做生意,这样的情况常有,“这在满洲里不稀奇”。
而在二道街中心位置的满洲里口岸国际大酒店,即便到了晚上10时,依然灯火通明、人群拥挤。每周五晚上,会有数以千计的蒙古国游客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乘大巴来到这里,度过一个周末。
酒店大堂,蒙古国游客其木格和妻子苏毕力格身穿精美的蒙古族传统服饰,在熙攘的人群中特别亮眼。趁着他们办理入住的间隙,我拉着会蒙古语的当地人做翻译,和其木格聊起来。
42岁的其木格在乌兰巴托经营一家汽车修理店,曾经在中国与蒙古国接壤的甘其毛都口岸工作,还去过内蒙古二连浩特。满洲里是其木格到过的第三个中国城市,和之前来中国工作不同,他这次来是“纯玩”。
我很好奇他为什么要来满洲里。“身边的朋友好多来过满洲里,都说好玩。大儿子今年21岁啦,我们也想着来这边看看,能不能送孩子来上学……”他说。跨越语言障碍,其木格特别健谈,临时充当翻译的满洲里小伙,也忍不住和他多聊几句。
在边城的人来人往里,地域的临近化作情感的亲近。送孩子读书、带老人看病、到“对面”逛逛街……当我试图从外国人口中了解满洲里的吸引力,他们的回答总是出乎意料地平实亲和。
走出酒店,夜已深了。街边的高楼亮起暖色灯光,俄式建筑特有的尖屋顶在夜色中勾勒出温柔的曲线,纷纷扬扬的雪花给城市盖上一层薄被。
当满洲里卧进梦乡,熟悉她的人会知道,寒冬深处,这座东北边城已将她独有的热情和温暖,悄悄安放。(本报记者 高 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1月15日 第 05 版)
责编:侯兴川、姚凯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