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数智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中国经济价值转型的重要转折点,“新、旧经济曲线”在此刻开始历史性切换,经济价值的创造端口从传统的5个快速升级到11个,其大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在201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主要围绕“旧经济曲线(微笑曲线)”创造价值,是“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服务”等价值链的一条龙,中国在以中低端制造业崛起后,快速向两端的“技术研发”和“全球品销”爬缓坡,拓展传统的经济价值。

旧经济曲线(微笑曲线):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服务,总共5个价值端口。

第二阶段:从201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启动了一条“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它在传统价值链基础上,继续向两端延展“AI、操作系统、云计算等远程基础设施支持,APP应用、在线响应、场景智能等终端软件连接服务”等六个新的价值端口,中国逐渐向“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数字化、数智化”和“终端产品的移动化、在线化、智能化”爬陡坡,创造新的数智经济价值。

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AI+、操作系统+、云计算+,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品牌、销售、服务,APP应用+、在线响应+、场景智能+,左右共增加6个新的价值端口。

截止2022年,这条冉冉升起的“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以6个新价值端口拓展的新经济价值,已占到了中国经济总量的41.5%,成为中国经济“第三级火箭”的最关键力量。而这还只是开始,未来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半场”的AI算力时代,“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的六个新价值端口,还将继续创造十万亿级的经济价值增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衡量价值创造的两条“经济曲线”

描述一个国家经济或企业主体的价值创造,有新旧两条“经济曲线”可供参考:

一是微笑曲线。它用于描述自大工业社会至21世纪10年代之前的价值创造,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服务等各价值链环节,企业的经济价值创造和分配,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瘦脸曲线。它用于描述21世纪10年代之后数智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其在微笑曲线基础上,向两端继续延伸新的价值链,包括左侧的“AI+、操作系统+、云计算+”的数智化基础设施支持,以及右侧的“软件服务支持、需求在线响应、终端场景智能”的数智化生活场景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现在价值创造方面,两条曲线有三点显著的不同:

第一,从市场规模看,旧经济曲线(微笑曲线)所框定的市场规模有限,它只代表了整体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则可以拓展更大的市场场景和经济规模;

第二,从利润区间看,旧经济曲线(微笑曲线)利润空间有显著的上限,以产品功能为利润锚点,企业很难向上攫取50%以上的利润(如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不超过20%),而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则向上突破进入高利区,以数字产出为利润锚点,赚取远超50%的超额利润(以苹果公司为例,其应用商店的利润率接近80%)。

第三,从价值粘性看,旧经济曲线(微笑曲线)是低频使用、低频收益的线下商业场景,企业只能赚取一次性或低频价值,而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是高频使用、高频收益的数字商业场景,企业可赚取多次使用的高频价值。

宏观上,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对市场规模、利润区间和价值粘性的改变,将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并对国家经济转型、企业价值创造、产业格局重塑等带来跃迁影响。

2、中国的经济抉择:从“爬缓坡”到“爬陡坡”

近年来,人们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放缓,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遇到了“困难”?

其实,任何国家的经济崛起,都必然经历一个向上艰难爬坡的过程。中国也是如此,过去是“爬微笑曲线的缓坡”,现在是“爬瘦脸曲线的陡坡”,其困难程度自然成倍增加的,而这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所必须经历的阵痛。

有过爬山、攀岩经历的人都知道,向上爬坡的过程就是困难的、痛苦的。过去,中国经济爬缓坡,人们只需要“两只脚”登山做功就够了;现在,中国经济爬陡坡,则需要加上“两只手”努力攀岩做功;而且,在爬陡坡的过程中,还要深刻警惕山顶上有不怀好意的人“滚石头、打棍子”。

中国向上爬数智经济、瘦脸曲线的陡坡,需要大量的长期资本对数智领域各种“软科技、硬科技”的持续研发投入,这些资金投入短期内不能成比例地产生现实经济价值,而是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之后开始兑现,导致数智经济发展动力呈现“起步缓、后劲足”的特征,而这种特征表现在当下,就是经济发展遇到了暂时性困难。

同时,人们体感的经济困难,还来自于地产周期的下行和外部风险的释放,但这种短痛将长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比如,如果用“旧经济曲线”来衡量当前经济,中国的确遭遇了“低端制造业外迁”的部分冲击,个别国家执意推动“供应链去风险”,让一些原本被安排在中国的制造业,选择去到越南、印度等国家。

但当用“新经济曲线”对经济形式进行考量,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则是被显著低估了,中国向数智经济的跃迁升级和转型发展,成倍增加了经济创造的“价值端口”,这些新的价值端口不仅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还能创造比旧经济曲线更多增量GDP。

3、企业的价值迁移:从“功能价值”到“智能价值”

当恒量企业价值创造的尺度由“微笑曲线”变成“瘦脸曲线”,对企业的价值供给也将构成考验:

自人类进入大工业社会的200多年里,企业的产品价值供给一直都是以“功能、品牌、情感”等为价值锚点;但在眼下的数智经济时代,企业的产品价值供给开始逐渐扩容到“智能、敏捷、安全”等新价值锚点。产品价值锚点的倍量扩容,将考验企业如何科技转型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正如我们亲眼看到的,现在是那些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敏捷、安全”等产品价值企业的“高光时刻”,5G、AI、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OS操作系统等ICT产业技术能力对其他行业的渗透、融合无孔不入,不仅这类企业参与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大行其道,企业本身也被资本市场认定为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公司”。

但现实中,很多企业还沉溺于产品功能性价值创造的“黄金年代”,不仅固步于旧经济曲线的谷底,还疯狂地用加资本杠杆的方式透支市场的远期需求,妄图以此逆转行业整体的下行周期,比如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这种与时代进行“价值对抗”的最终结果,注定是埋葬企业自身。

可见,数智文明时代的企业价值创造,与大工业时代显著不同,产品一旦不能提供“智能、敏捷、安全”等全新的价值锚点,企业就很难在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中赚到钱,而当企业对这种变化感到茫然无措时,跟上时代或许就是最正确的选择——这听起来好像是一句语重心长的废话,但当你看到一款售价十几块钱的“智能语音灯”都卖爆了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时代给每个人的这种机会与变革的压迫感。

4、世界的格局颠覆:从“美式大分工”到“开源大协作”

旧经济曲线(微笑曲线)是人类大工业社会的产物,产业链上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服务”等五个价值端口,是可以被完全切割的,搞研发设计的就专注做好上游环节,搞生产加工的专注做制造环节,搞品牌营销的就专注做好下游环节,这非但不影响市场的整体运行,反而因为各司其职、各擅其长而增加了总体效率。

但新经济曲线(瘦脸曲线)是人类社会进入数智文明的产物,产业链新增的“AI+、操作系统+、云计算+、APP应用+、在线响应+、场景智能+”等六大价值端口,是不可以被切割的,做基础设施支持的也要直接服务于终端用户,而做智能终端产品的也要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各个价值端口彼此紧密勾连、协同共生创造价值,强行分工不仅会降低总体效率,还会威胁系统整体的运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公司生产的智能家电,用B公司的云控系统,用C公司的手机APP,用D公司的数据中心,这是旧经济曲线;A公司生产的智能家电,用A公司的云控系统(E公司开源运控OS),用A公司的手机APP(F公司开源手机OS),用A公司的数据中心(G公司开源数据中心OS),这是新经济曲线。现实市场中,前者闻所未闻,后者则是市场常态。

可见,基于价值链切割的“美式大分工”,在数智经济时代并无用武之地,数智市场需要的是价值链串联的“开源大协作”,美国霸权所主导的旧世界产业格局被颠覆,将是数智文明发展之必然。

在旧产业格局中,美国通过美式大分工体系,建立起了经济殖民、科技霸权的市场基础;进入数智经济时代,美国依然想故技重施,以科技封锁逼迫让其他国家接受美国垄断“高利润、高技术”价值端口的大分工逻辑,这显然也是与时代价值对抗、有违数智市场逻辑的做法,是不可能得逞的。

新的全球产业格局,必然是由“共创、共建、共享、共生”思想主导的开源大协作体系,以群体协作的生态激活个体涌现的价值,为用户提供“智能、敏捷、安全”的服务。

结语:美国掉进了“思维陷阱”

美国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思维是典型的“牛顿控制论”——像齿轮运行一样按部就班、严丝合缝,具体就表现为“经济霸权、科技霸权、军事霸权、金融霸权”等。

在大工业时代,美国因对全球经济大分工的精确控制而赚得盆满钵满,创造了“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如钟表运行一样美妙的经济循环。

但时代不同了,大工业时代结束了,人类进入了数智经济新时代,“牛顿控制论”思维成为了文明发展的阻碍,“生态涌现论”思维成为推动文明发展之所需。

打一个比喻,美国人用叉子吃披萨习惯了,因为叉子比筷子好用,现在要吃面条了,美国人依然用叉子叉面条,大工业时代是大家一起“吃披萨”,数智经济则是大家一起“吃面条”,美国人掉进大工业时代的“思维陷阱”,正是中国数智经济站上全球价值链顶端的机会所在。

——本文作者,杜鸣皓

作者声明:本文为“数智经济100大生产力跃迁”的第12期《价值创造的跃迁》,作者出于崇尚数智科技、智能生命创作此内容,不反科学、不反社会、不反人类;本篇内容没有“科学依据”,为作者对数智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相关内容非针对社会公众的科学科普;如若内容对相关主体的科学研究造成误导,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