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与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榜单已出,创新能力靠前的城市排名变化不大,北京、上海继续蝉联第一、二位,合肥取代长沙跻身第十位,其余前十城市位次未变。新一轮评比中北方城市表现出色,济南小升一位,大连和沈阳进入前二十,宁波和珠海被挤出前二十位次。而纵观各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底蕴与发展路线,大致可分为综合路线、企业主体路线和教育路线三种,综合路线的代表是北京和上海,深圳的创新更多依靠企业主体,南京则是教育路线的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4个直辖市在内的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占据全国5成以上人口,GDP占比近7成,展现了在创新领域的雄厚实力,而一部分未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队列的城市表现同样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城市往往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路线选择,北京、上海这两座综合实力强劲的超级都市走得是自上而下的基础研究驱动路线,各方面的资源均衡,有实力、有时间逐步积累创新能力并取得新的突破,同时剑指诺贝尔奖。多年来北京的创新能力指数一直在90以上,上海在85以上,但最新的榜单上京沪都有些微的下跌幅度。事实上,除去几个创新指数名次上升的城市,大部分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数都有所下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定走产业创新路线的深圳拥有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涵盖多个产业领域的企业共性需求,多年来,深圳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特别是科研资金被投放给企业端口,而非院所和高校,一系列建有业界知名研发机构、研发活动活跃、研发成果转化有力的规工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型研发机构都是深圳坚持企业主体路线进行创新的丰硕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京沪之外。排名仅在深圳之下的南京更多受益深厚的教育底蕴,细数软科2023大学排行榜,南京略微领先武汉,是京沪之后的教育第三城。不过,教育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依然考验着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同样是高校众多、拥有百万以上大学生的城市,广州、西安、武汉的创新能力排名靠前,成都、重庆、郑州则排名在10多至30多名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