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发布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报告显示该校2023年的毕业生中,总体就业率高达88.69%。
不过,复旦大学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占到了总数的70.61%,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583人,仅占到了18.07%。此外,有2278名毕业生选择升学,其中564人选择出国(境)留学,而1714人则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
复旦大学这则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写道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递增,保持较高水平。
看到这句话之后,不少的网友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把继续深造读研的这部分本科毕业生算作是高质量就业?
读研之后,他们就真的能够就业吗?
很多网友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我看来,把继续升学读研看作是高质量就业,确实是有失偏颇。
按照目前的就业形势,不管是本科毕业生还是研究生,其就业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
本科毕业读研升学无非是延缓了的就业时间,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其尚未就业的事实。
就如不少地方正在千方百计地扩大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和专升本的规模,一些高校还招聘了很多科研助理岗位,每月发给几百块钱的生活费,以此来落实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实际上这些都不算是真正的高质量就业,只能说是有了一个去向,延缓了就业压力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情况。
就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几年前改为了毕业去向落实率一样。
原来在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时候,对就业这个概念界定是十分清楚的。
因为就业,必定是满足一定的条件,至少要签署劳动合同,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发给固定的工资薪金。
而毕业去向,则不一定,因为毕业去向可以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的毕业去向是自由职业,有的是到超市、打印店去盖一个章,也算是毕业去向。
因为毕业去向他没有特定的衡量标准,既不是以签订劳动合同为依据,也不是以发给工资薪金为依据,只是一般的形式材料证明。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把毕业生就业率改成毕业去向落实率,实则是更大意义上的自欺欺人。
但现实的情况就是如此,复旦大学作为全国顶尖高校之一,无论在哪一个排行榜,复旦大学都是排名全国前五名。
如此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都未能直接就业,那可想而知,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就更加难以直接就业了。
当然,也许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都是学霸,他们在专业上有进一步深造的潜能。
但这也反映出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有不少的学生并非是真的有科研的潜力,而是为了延缓就业的压力。
毕竟读了研究生之后,可能就业的动力也会更强,但依然无法改变较难就业的根本情况。
总之,在我看来,在当前的情况之下,高校毕业生应当要多手准备,既要复习考研又要谋划直接就业,如此一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