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室后裔,道光朝入仕,咸丰朝得势

爱新觉罗·肃顺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月初八日,是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之子。他还是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因此成为宗室后裔,但又因“妾室所生之子为闲散宗室”,而没有得到封爵,且家底较薄。

拥有宗室后裔身份的肃顺,在道光朝开始入仕,他早年长期在侍卫处任职,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被授奉宸苑卿,负责管理各园庭,为正三品。肃顺虽然做事规规矩矩,但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官吏。

咸丰帝即位后,因为要实现其励精图治的愿望,开始四处招募年轻有为的干吏,而青春才俊肃顺,逐步引起了他的注意。先晋升肃顺为内阁学士、授御前侍卫;至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让他担任总统大臣,负责专门为皇帝出巡作各种准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肃顺影视剧形象

因工作认真负责,咸丰帝接着授肃顺为前锋营统领,官至正二品。后来,肃顺为太平天国北伐军筹办巡防有功,受命管理镶蓝旗总族长、调补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之后再调补正白旗满洲副都统。逐步得到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肃顺的官职也步步高升。

到咸丰七年(1857年),肃顺被擢升为左都御史,他开始投桃报李。面对大清王朝的颓势,他看清了只有汉人才能挽救这一败局,显露出“万人皆睡他独醒”的政治敏感度。

于是,肃顺特别重用像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有能力的汉族官僚。尤其是咸丰九年二月,他借戊午科场案将柏菠处死后,便更尽力放手地使用汉人。这给不断衰落的晚清注入了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肃顺剧照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犯京师,肃顺随咸丰帝“北狩”(出逃京师),在热河期间,咸丰帝更加信任肃顺,“文宗最喜肃顺,言无不尽”,致使肃顺政治的地位日益见长。他被授为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并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得以统领行在一切事务。

然而,肃顺的所作所为,虽然受到了皇上的重用,自己的官位也登峰造极,但却因“轻满员”而“雅重汉人名流”的行径,得罪了清朝的八旗重臣们,这给他后来惨痛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二、咸丰帝的戒心,让他身败名裂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重,传谕肃顺等八人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史称“顾命八大臣”。同时在临终前,咸丰帝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不久之后,咸丰帝驾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肃顺坐像

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咸丰帝对“顾命八大臣”起了戒心,怕他们功高盖主,年幼的同治皇帝控制不了,又授予两位皇太后实权,用以牵制“顾命八大臣”。正是这份戒心,最后坑害了这八位顾命大臣。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后,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慈禧太后就鼓动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慈禧太后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了“祺祥政变”。此次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的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肃顺照

其中,肃顺的结局更为凄惨,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日夜,他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于密云被捕,随后被下狱。不久后就被斩于菜市口,年仅45岁。

三、笔者感悟:

晚清宗室权臣爱新觉罗·肃顺,因深受咸丰皇帝的信用而得势,但最终又是因咸丰皇帝的戒心,在“祺祥政变”中被杀身亡。他的经历启发我们:

作为人民的公仆,努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义不容辞的,但在此同时,还应该与各方面处理好关系,不能只注重尊重与服从领导,还要注意与关键人物及同事之间友好相处,尽量少树立政敌,只有团结大多数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从而出色完成应尽的义务;当出现政敌时,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像肃顺那样,因认为慈禧等是女流之辈而忽视其厉害,结果出现“老牌”政治家输给年轻皇太后的局面。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政治嗅觉,时刻防范可能出现的对立势力,严阵以待,敢于并善于向敌对势力作坚决地斗争,确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事业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