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真正释放出公务卡的活力,后续监管就很难真正发力。可如果不能满足持卡人的实际需要,又如何强制要求持卡人必须使用公务卡

近年来,公务卡的普及提高了公务支出透明度,实现可追溯可查找,成为规范公务支出的一项基础性财务制度和预防源头腐败的利器。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公务卡使用率不高、持卡人不愿用等问题也较为普遍,不少公务卡更长期沉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规范“三公消费”,2012年起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基层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公务卡支付制度,在支付公务接待、出差差旅、公车运行维护等16项费用时,都要严格实行公务卡结算。

从操作层面看,公务卡制度是一种银行授权额度、个人持卡支付、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施监督的公务消费模式。在公务人员持卡消费的过程中,有关消费的时间、地点、金额、名目等内容都将记录在案,由此不仅提高了公务开支的透明度,而且有助于实现全程监管。不过,从此次报道的内容来看,公务卡在上述环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也是公务卡“卡”在基层的原因所在。

据报道,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公开报告显示,各地未执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问题较为普遍。究其原因,有些银行对公务卡的授信额度太低,以至于公务卡“不够用”;有些单位财务报销还款手续周期较长,不少人因担心逾期而“不敢用”;有些人不属于预算单位正式在职职工,因此“无卡用”;公务卡结算需相应配套设备,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往往“无处用”……一言以蔽之,在某些时候,公务卡不仅没有给持卡人带来便利,反而制造了麻烦。

持卡消费的最大优势是便利,这既是推广公务卡制度的基本前提,也是公务卡在基层受阻的最大堵点:如果使用不便,难免会令人敬而远之。公务卡制度之所以屡屡被审计部门“点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果不能真正释放出公务卡的活力,后续监管就很难真正发力。可如果不能满足持卡人的实际需要,又如何强制要求持卡人必须使用公务卡?

综观公务卡遭遇的诸多“卡点”,有些问题并不难解决。比如,银行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还款期限,使持卡人有钱花、敢花钱;再比如,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压缩财务报销时间,扫除持卡人后顾之忧。相比之下,有些问题则有赖于公务卡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时至今日,不要说某些偏远地区缺少刷卡设备,即使是在大中城市,刷卡消费的场景也早已大大减少。

在过去,刷卡消费确实是最便利的支付手段。然而时过境迁,在移动支付已经蔚然成风的当下,网络预订酒店、飞机票、火车票,网上购买设备或服务等,早已成为一种日常消费形式,太多人已经很少使用刷卡消费。因此,避免公务卡结算制度流于形式,首先就要最大化满足消费场景的需要,让公务卡搭上移动支付的快车,无疑是激发活力的重要一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