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金融时报|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记者:胡萍|编辑:云阳|邮箱:fnweb@126.com

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会议强调,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去年10月末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到做好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是其中之一。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一系列政策均指向——银发经济。金融人岂有不行动之理?

央行加大支持力度

近日,央行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表示,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大养老金融支持力度。

具体内容有三点:指导银行用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强化养老服务金融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累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河北等5个试点省份66家普惠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据了解,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的支持领域为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2022年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

加强信贷政策指引,促进养老产业信贷投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7家大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约1012亿元,同比增长31%。

鼓励开展金融适老化服务升级,提升养老金融普惠性。推动银行网点和移动客户端亲老适老化改造。

现在,你是不是经常能在银行网点或柜台看到血压仪、急救箱、轮椅、老花镜等这些器具设备?这其中有“央妈”的点滴关注哦!

金融机构加大供给

当前,金融机构不断推出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储蓄、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

以个人养老金产品来看,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显示,截至2024年1月9日,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达753只。其中,储蓄类产品数量达到465只,是目前数量最多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基金类数量为162只,总数排名第二;保险类及理财类各有107只和19只。

以下为你梳理几类养老金融产品:

特定养老储蓄,专为养老目标而设立的储蓄类别,实际上就是更长周期的定期储蓄,根据储蓄年限分为不同档,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养老理财产品,主要采用以固收类资产为主的多元资产配置的策略,相对稳健。

养老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常见的类型包括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万能型寿险和投资连结保险。

养老信托产品,通过定制化服务以及叠加家族信托、慈善信托、遗产信托等信托制度设计和法律关系安排等,为有养老需求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更多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

长寿时代到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金融可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多依赖财产性收入,财务脆弱敏感,需要更好财务规划。另外,随着人均寿命延长,部分老年人未来可能面临失能失智风险,需进一步对金融服务进行适老化改造。再有,部分民办养老院出现资金挪用甚至亏损后跑路问题,一些涉老金融产品存在误导甚至是欺诈,严重威胁老年人财富安全。有些老年人教育程度不高,对于金融诈骗抵御能力差,有时过度追求高收益,听信误导,导致惨重损失。

对此,首先要加强针对老年人的投资者教育和财务规划,帮助老年人增强风险意识;其次,根据养老金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中低风险、回报稳健、期限较久、兼具储蓄和保险功能的产品,国家提供税收优惠和最低回报保险。再次,针对部分老年人智力退化或者智力残障子女财务决策能力缺失的问题,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委托制度和重大合同复查制度,为他们打造稳妥的长期方案。最后,对于防范暴雷跑路、金融欺诈等问题,建议通过银行托管账户规范资金使用,保障养老投资安全。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

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等相关会议精神,发展银发经济,政策和市场二者都不可少。一方面,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要加强基本保障;另一方面,用好市场机制,各类经营主体包括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满足银发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着眼于养老市场长远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努力抓住资管、托管、存款、保险等业务机会,挖掘账户、发卡、结算等间接业务机会。从组织架构看,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设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专门组建养老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如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以增强养老领域金融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消费者教育,以适当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识,努力提高银发一族的金融素养,增强他们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小编提示:每种类型的养老金融产品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和适合的投资人群,详情请咨询专业的金融机构人士哦!

另外,你还知道哪些养老金融产品,欢迎在留言区与大家分享!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