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48年11月30日的深夜,西柏坡内一间简陋的小屋里,毛泽东似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他半躺在一把已经摇摇欲坠的椅子上,眉头紧锁,面露忧色。尽管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轻松,因为他知道,前路仍然充满了艰难。

尤其是傅作义。这名国民党中的杰出将领,从早期的军阀混战中就崭露头角,被誉为“守城将军”。他所控制的地盘从绥远一直延伸到津塘,固若金汤,几乎无懈可击。而他的王牌部队——35军,更是如磐石般稳固地驻守在北平。

近日,毛泽东疲于奔命,反复琢磨如何打破这个僵局。但策略上的难题与时差导致的失眠相互叠加,使得他每晚都需要靠安眠药来短暂休息。

就在这时,一连串的敲门声破裂了寂静的夜。周恩来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兴奋:“上钩了!35军已经出城,前往张家口。”

毛泽东眼中的震撼是无法掩饰的。35军是傅作义的得意之作,也是他用来守卫北平的最后屏障。如此大的战略部队突然转移,背后必有大计。毛泽东和周恩来反复确认消息,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战机。

但为何傅作义会犯这种错误呢?一个经验丰富的将军怎么会这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王牌部队呢?

事实上,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傅作义最近接到了蒋介石的电报,其中称,经过辽沈战役的消耗,林彪的部队需要休整,这为傅作义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时机。并且,蒋介石甚至赠予傅作义六个军的番号,这几乎是给予了他扩充20万人马的权利。

傅作义得此天赐,心生欣喜。他认为现在是一个扩军、稳固势力的好时机。但同时,为了回应蒋介石的期望,他决定展现一下实力,向共军发起进攻,也以此告诉蒋介石他仍旧是华北战场的中流砥柱。

在那段充满了政治变动和军事对抗的时期,傅作义成为了国民党内部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领导的部队曾是北方的一块坚固屏障,但随着情报的流入,傅作义在某种程度上被误导了。

国防部提供的情报显示,东野大军在辽沈战役后需要3-6月的休整时间。但实际上,这份情报却成为了一个陷阱。中央军委对101部队的命令是,仅给予东野大军最多一个半月的休整时间,然后全面进攻华北。而当东野大军只用了半月时间完成编训后,毛泽东更是加快了他们的步伐,仅给予他们20天时间,随后即要全军进关。

对于傅作义而言,这段时间比预期的少了70天,这直接导致了他完全没有戒备之心。他错误地认为,既然对方还在休整,那么这是他们的机会。于是,他下令35军出动,去与杨成武兵团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