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黛玉葬花》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黛玉葬花》剧照。

梅兰芳《黛玉葬花》玻璃画

作者:姜维群

百年劝业博物馆藏有非常珍贵的四扇屏玻璃画,画的是梅兰芳黛玉葬花》戏装照,不仅让人看到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艺术风采,同时也能欣赏到早已绝迹的玻璃画。

这四条屏玻璃画据传颇有来历,说这是当年高渤海在天华景的旧藏。为什么高渤海要点题画梅兰芳的《黛玉葬花》戏装?说起来是有缘由的。

百年劝业博物馆收藏的《黛玉葬花》玻璃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劝业博物馆收藏的《黛玉葬花》玻璃画。
百年劝业博物馆收藏的《黛玉葬花》玻璃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劝业博物馆收藏的《黛玉葬花》玻璃画。

别看天华景京剧演出带动了劝业场的客流量,《西游记》连本戏(相当于现在的电视连续剧)排演至24本时,天华景稽古社已经盈利了20余万元,战绩可谓辉煌,但高渤海有一个遗憾,就是像梅兰芳、马连良这样大名角没在天华景演出过。于是高渤海特别请画玻璃画的工匠描摹出形神兼备的“林黛玉”,酷似戏装的梅兰芳,画好以后挂在天华景。

固然内中有“演义”成分,但玻璃画上画人物,在天津是很少见的,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定是喜爱梅派的人特别点题创作的。

说起来玻璃画一下子回到二百年前,玻璃画是在玻璃出现之后才有的,玻璃从乾隆时期进入中国,乾隆时期负责玻璃厂的法国教士汤执中编写有《法汉词典》,今天译为“玻 璃”的glass,该词典中却被对译为“琉璃”,crystal 一词才被译为“玻 璃。而 crystal 一词,在欧洲语言中,是指天然水晶,在今天汉语中译作“水晶玻璃”或“晶状玻璃”,这是有关玻璃最初进入国门的叫法。

大块的透明平板玻璃在清初是极为贵重的奢侈品,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还需要由欧洲进口,清代中期常被当作贡品。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目前所知的广州外销画家斯泼依隆最早的一幅玻璃肖像画出品,可以说,中国的玻璃画迄今为止已有二百多年。

十八世纪玻璃油画在欧洲被称为背画(BackPainting),即“这种绘画与在画布和木板上绘制的画完全相反,它在玻璃背面完成,而在正面可以清晰地看见”。广州生产的玻璃油画的题材多是应欧洲“中国趣味”的需要而产生的,题材多取自宫廷王府、自然风景、花鸟和吉祥如意图案,另一部分受西方绘画影响,画有西方建筑、车、船和人物。

随着玻璃画工艺在中国的盛行,除了大部分外销之外,很快这种来自西洋的装饰技术开始应用于家具制作,特别是在屏风类家具上应用广泛。旧时的天津被阁子、炕阁子四扇门上用玻璃画装点,已成为一个时尚。

劝业场是特别重视玻璃镜子经营的,玻璃镜子在当时是很贵重和时尚的礼品,如劝业场有正大礼品镜店等十多家经营玻璃镜子的商铺,当年结婚庆寿和商铺开业多以送玻璃镜子为贺礼。天津有专门从事玻璃画绘制的匠人,西湖八景、北京景物都是当时颇受追捧的热门题材,像《黛玉葬花》的戏剧名伶题材玻璃画比较少见。

劝业场很了解顾客的好恶,为了招徕顾客,考虑到儿童的特点,特意在天宫影院旁边的走廊安放了四面哈哈镜。哈哈镜一人多高,镜面的凹凸不平照出来的人奇形怪状,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专门去劝业场照哈哈镜的大有人在。

当下,百年劝业博物馆将梅兰芳 戏 装《黛 玉 葬花》四扇屏展示,旨在宣扬劝业场以往追时髦赶时尚的经商之道。

(本文刊于2023年12月27日《中老年时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