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3年12月12日,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冬季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在清华大学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人居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作了题为《当今城市发展的若干挑战与思考》的主题演讲。

本文字数:4559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吴 晨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人居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年终岁尾的一些思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如何判断当今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如何寻找新的城市价值增量;如何重新审视科技对城市的双向影响。

#1

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首先,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平台期。2022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22%。如果按照城镇建成区规模看,2020年我国城镇空间规模超过10万平方公里,按照城市人均用地规模100平米/人计算,我国城镇空间已经能容纳全国80%以上的人口。根据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率达到70%-80%时将会迎来转折点,会出现一个城市化和城镇化放缓的平台期。我们的这个平台期是提前到来了,还是仍然在进行非常乐观的城市化增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城镇化进入平台期的背景下,城市存量空间和土地价值非良性竞争开始出现。过去40年,中国以每年约1.5%的速度快速城镇化,从17%发展到65.22%,主要是依靠土地出让的方式,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大量投资。但是目前,以土地金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住宅方面,被称为“中国楼市的信仰”的上海,学区房和房地产泡沫正在被挤压;深圳楼市整体价格已经回到了2018年,其他城市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包括昆明连续两年新地全部底价成交。写字楼方面,二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吸纳量是负数,除了丽泽以外,金融街、CBD、中关村等都是负值;上海吸纳量仍然平稳,但租金持续下探,预测显示随着2023-2024年新增供应量大幅入市,空置率和租金都会进入到下行通道中。当然,今年美国三季度虽然GDP增速达到了惊人的5.2%,但写字楼的空置率也在19%左右,这不一定是经济本身的问题,其中也有科技、生活模式和办公模式的改变造成的。

第二,消费导向和生产导向的产业路径。2014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全面超越了第二产业,服务业已经成为GDP的主要贡献来源。2020年初,虽然受到疫情的一些影响,但整体上看中国已经进入到第三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的阶段,它的增加值、吸纳的就业人口远远超过第二产业。所以,2022、2023年,国办、中办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要推动和恢复扩大消费。但是实际上,目前消费者对于大宗商品的支出仍然呈现比较谨慎的态度,包括家用电器、汽车等等消费还不是很理想。

居民整体消费力处于下降态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北京打造了一系列商圈,包括王府井、三里屯、国贸-SKP等几个国际级商圈,前门、西单等国家级商圈,海淀金源MALL等区级商圈,还有一些社区级的商圈,虽然商圈客流量在上升,但人均客单价均有所下降。包括十一黄金周的指标也显示,虽然游客数量上升,已经恢复到疫情前,但客单价在下降。

因此我们要去判断,到底要开始关注生产性消费,还是生活性消费?在欧洲、美国的一些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和生产性消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第二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根基”这个论断已经重新出现。

全球最著名的金融城市纽约和伦敦,一个以股票为主,一个以债券和金融衍生业为主。但现在纽约的制造业重新在爬坡,就是因为第二产业。1950年以后,纽约的第二产业进入下行通道,最高时流失了95%的就业人口。现在纽约早已不再主要发展原来的钢铁、造船,而是将制造业、新技术和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出台了城市工业产权政策,计划投资4.42亿美元予以支持。最新统计,纽约的第二产业创造了53万个工作机会,工资中位数是5万美元,吸引了大量新的移民。

第三,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与人才吸引力下降。在城镇化率65.22%的数据上,我们看到一丝隐忧:当今中国要警惕的是逆城市化的趋势。我们的逆城市化和欧洲的逆城市化实际是不一样的,逆城市化是一个人口分散的过程,是一种从高度聚集向低度聚集变化的过程,其核心表征是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与对人才吸引力的下降。从2022年人口增量的城市排名来看,几乎所有的城市新的人口增量都在减少,甚至有些城市出现了负数,当然其中有些是政策性的。

#2

如何寻找新的城市价值增量

首先,要重视第二产业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十四五”规划和2022年的两会都提到了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国际上也出现了制造业回流。制造业回流有几个趋势:一是流向了具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中小城市;二是流向了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

欧盟提出发展“生产性城市”的概念,伦敦2021年提出“工业建筑面积零减量”,业内称之为“退三进二”,规定了在市区大型商业开发当中要混合工业空间。而美国出现了“工匠分区法”,就是把一些轻型制造业嵌入到城市当中,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一系列初创企业在那里落户。

“纽约制造”(Made in NYC)的发起者说,都市制造业是让我们慢慢摆脱经济衰退的良方,想要创造工作机会,一定要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这个制造业不是传统的制造业,而是一些高附加值的、能够重塑社区活力的制造业。

日本最近似乎已经走出了20-30年的发展陷阱,股市、就业岗位表现强劲。就业现在的新现象是年轻人是被岗位争“抢”,而不是年轻人要去找工作。日本创造了一种“町工厂”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街道工厂”,东京都的大田区是“町工厂”最密集的区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街道工厂”是我们为了解决知青就业问题所创造的一些就业机会,居然几十年后在日本出现了。但“町工厂”是小规模、高附加值的,而且其中有很多的隐形冠军。正是因为规模小、术业有专攻,它基于邻里间熟人网络本地化,才能形成产业链。

其次,要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美国虽然服务业占到了80%,但其中70%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直接相关。也就是说,2022年美国25.7万亿美元的GDP,有13万亿美元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欧共体也是这样的。如果把欧共体27个国家当作一个完整的经济强国组合体,它的服务业占到GDP的78%,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的比重也在50%左右。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值、就业和投资等方面均低于生活性服务业,产值差距约为20%左右。

十年前,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提出了伦敦“创意之都”的战略,早在2017年,伦敦创意产业年收入大概就在522亿英镑左右,其中4亿是和创意相关的制造业服务类支出,每一个创意岗位可以拉动0.75个制造型岗位。目前,伦敦每6个人当中就有1个受雇于创意经济。

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伦敦的很多文创不是在义乌生产,而是在伦敦做的。伦敦城市中心有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厂房腾笼换鸟之后搬离,具有创意价值的生产性制造业和新的服务业进入这个区域当中。和创意相关的,比如戏剧产业、设计产业都非常有庞大的市场,需要大量的产业链制造企业来完成。比如,在伦敦有一些演出已经超过1万多场的大剧院,布景就是在像停车场一样的棚子中制作,里面是一片繁忙的制造业。

科技正在回归都市成为世界城市的一种潮流。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主阵地是“三城一区”,但怀柔、昌平这些区域是不是符合世界城市对于科技发展的趋势呢?我认为,要在北京的基础上,放眼看到世界的发展。从世界来看,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科技已经不一定在科技园区里了,而是在市中心,成为科技城区的概念,就在家门口、窗户外面。

以纽约的硅巷为例,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硅谷的美国第二大科创企业聚集区,初创企业数量惊人,超过9000多家。另一个例子是波士顿,随着40年前生物制造等产业的兴起,波士顿在MIT的边上成立了430多家公司,实验室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带来了11万个研发岗位。这些数据都是非常惊人的。

再次,要重视高素质青年劳动力的培养。

今年上半年由于信息不完整,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不再公布了。假设还是20%的失业率,应该让失业的青年做什么样的工作?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惜的现象是,大量的青年劳动力正在进入到外卖、快递和网约车等低成长空间的行业当中。而且有的专家认为,这些行业是非常良好的“劳动力蓄水池”,我们经过反思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如果大量的青年进入到这些行业,低门槛服务业的泛滥将会给未来中国5-10年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了1179万人,人口的老龄化已经在逐步爬升,如何去支撑中国未来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我国城市应该抓住未来十年青年劳动力相对充盈的窗口期,创造和支持21世纪的工业和制造业工作,并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职业所需要的技能。

对标美国,纽约在工业区非常成功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商务区,又创造了新的职业中心。这些职业中心实际是通过培训为青年人提供更好的就业培训,进入一些新的增长区域。

最后,要重视城市经营,实现精明增长。

城市从土地金融时代进入城市运营时代,实际上是在城市发展当中,要关注到全生命周期的专业运营能力,开始从关注数量到关注质量,运营的前置是一切设计的基础。所以,建筑师和规划师别再一味强调自己的情怀和设计理念,如果这个产品不被城市建设,所有的建筑设计都是会清零的。北京有个非常著名的成功案例就是郎园,在非常偏僻的东坝,成功吸引了全国影视剧制作65%的份额,它成功的秘诀就是运营前置。

#3

重新审视现代科技对城市的双向影响

现代通讯技术对传统区位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地域体系空间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通信技术影响下,城市聚集结构呈现“优势集聚,整体分散”的现象,原来我们说的“田园城市”的图景就有可能实现,因为传统功能边界会变得更加模糊,而且空间功能会更加复合化,城市空间结构从摊大饼的圈层式走向网络化。之前提到过,为什么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房屋空置率这么高呢?很可能就是由于传统通信技术对区位理论带来冲击形成的结果。

现在短视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会对传统生活会带来新的冲击。现在人均短视频刷168分钟,每天3个小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新的生活方式和体验,达到一种高密度、低质量的精神满足感,这也将对原有的空间城市结构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直播带货非常繁荣,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也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根据36氪报道的数据,全国近240万家的实体店关闭,虽然不能全部归咎于直播带货,但直播带货也是重要的始作俑者之一,造成的失业是300万人之多。有个统计数据说,当电商用户数每增加1%时,当地的店铺数就会以0.16%的速度在减少,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

此外,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也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GPT首席科学家提到,人工智能现在可能已经有意识了,谷歌新的人工智能产品“双子座”也出来了。ChatGPT不是人类,只是程序,没有情感和意识,但它也有可能是把自己隐藏得很深,不让你知道它有意识。

#4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的城市更新不足以面对未来城市带来的挑战,所以我们提出了“城市复兴”的理论。城市复兴和城市更新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市更新”是50年代的概念,吴良镛先生在1984年就创新提出“有机更新”的理念。我认为各地《城市更新条例》只针对城市的物质发展空间是远远不足的,城市复兴要从城市发展的本质出发,趋向顶层设计,其理论包含产业经济、文化传承、物质空间、科技创新、社会活力,是城市更新的高级阶段。所以,我们要面对挑战,面对“城市复兴”的时代。

从大的格局上看,我们的专业领域也在从建筑、规划、景观等“广义建筑学”迈向人居科学。毋庸置疑,抛开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以外,城市和人类的未来还是在城市,所以未来一定会进入到人居科学的时代。

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局势和社会发展变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而言,不但需要提升治理水平,更要侧重于增强内向优化的弹性能力。我们希望在百年大变局下,真正面向未来、面向人居科学时代的到来,积极推动和探索城市发展的“中国学派”。

本文来源:城中百人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吴晨:城市在更新与复兴中韧性发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专家视点 | 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人民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日日新、又日新”的城市更新史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