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篇分析武将相同,仍然以《三国志》为主题为依据。坚决摒除《演义》及相关衍生品的“不良干扰”。如果要评选第1谋士,就要搞清楚何为“谋士。”首先排除孔明、荀彧、陆逊以及宣王等全能型人才。

综合来看,这几人已远远超出“谋士”的范畴,成为了类似于丞相、总理一类的国家级人才。譬如:曹操和刘备在前方作战,诸葛和荀彧就经常负责后勤统筹工作。而到了北伐时期,诸葛丞相已完全开府知事,考虑全面工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已经是单独开业了

谋士:指专职为“主公”献计,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人。主要以智力支持为主。当然,所献计策对集团重大决策起到的重要性甚至决定性,是评价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否则,吴用、王语嫣之类的小打小闹、甚至战斗电脑也可称得上算无遗策。

在《三国志》里,曹魏首屈一指的是:荀攸、贾诩,这2位能与荀彧列为一传,显然较“郭嘉、程昱、刘晔3合1”要厉害。蜀汉方面:“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讲的是庞统类似于荀攸,法正类似于郭、程、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才是他们应有的地位

因此,重点讲荀攸、贾诩庞统。伴随着曹操的成长期,荀攸之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东讨奉先、南出张绣、玩转文丑、火烧韩猛、挑拨袁氏3傻,尤其是在决定后世走向之一的官渡之战,曹丞相的第1诡谋之臣非荀攸莫属。

孟德是如此总结的:“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其用计特点为临场算计,反应快、见效快、回报明显。例如白马之战,面对文丑的先锋,是荀攸献上了“围魏救赵”之策:打盐津不救白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老罗弱化了

起到了以弱敌强时,调动敌人,运动歼敌的效果,为战役获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说贾诩:虽是半途加入,但成名已久。先是辅佐李郭收拾了吕布;接着帮助张绣数败孟德,待归得丞相参加官渡之战,又奉上“四胜论”。

既能临场机变、又能画饼打鸡血,能力全面、每计必中,还总能在关键时刻选择明主(劝张绣降曹)。这样来看,感觉比荀攸要全面了。还是曹操的总结:“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论集团决策的重要性,战赤壁时劝曹操别伐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是巅峰

晚年也劝阻曹丕伐吴。结果是父子都不听老人言,没占得半点便宜。反西凉时,是他离间了马超韩遂,平了关东。在乱世三国,七十七岁无疾而终,拜太尉、封乡侯。即使是“三子夺嫡”也能保持政治正确,劝曹操不要“废长立幼”、力挺曹丕。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比起前2位,庞统也倒不差。入川前,根据当时的形势,建议刘备应当把主要根据地放在益州而非荆州,为夺蜀大业奠定了总基调。入川之后,呈”上中下“三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质量上来说还是挺不错的

是刘备占据”资本“的主要谋士。从质量讲,不亚于贾诩和许攸。但毕竟英年早逝,论数量就要吃亏了。当然,谋士也有”死谏“。意思是庞统是主动求死,为刘备入川获得“师出有名”的说法。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说明是在攻坚时意外身亡,并无“落凤坡”及相关桥段。再加上凤雏死前,诸葛亮便已入蜀(公元214年)。而此时刘备已围攻雒城近一年,不再需要所谓的“师出有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已经出兵

综上所述,三国第1谋士首推贾诩吧。至于近来大热的郭嘉?从献计特点来讲,更趋做选择题一类。比起这3位经常做简答题甚至是“论述题”、也不排斥选择题的,自然是略逊一筹了。简单地说,“无谋善断”,不足与高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