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信任诸葛亮。直接把《三国志》搬出来即可。《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敌对势力的评价:”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说一,法正不死,孟达多半不降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连敌人曹魏都很清楚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是“相”,难不成千百年后深耕网文数百篇的观众们又能兴起什么风浪来?当然了,非要扛到底,硬要加一个谁更受刘备喜欢?倒要好好废废口舌。

同样是正史,《三国志 法正传》:“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这句话确实是孔明说的。主要有2层意思。1、法正这个人能谋善断。2、法正这个人会劝主公。法正的能谋善断:就好比郭嘉之于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是前半生憋屈久了,谁都劝不了

总能在主公迟疑不决的时候,围绕上级想要的目标”想出些新花样“来。譬如,汉中之战。刘备围攻一年多折了不少人马,始终没有突破。是法孝直谏言:”停止攻击阳平关,转进定军山,通过调动敌人兵力寻机歼敌。“

果不其然,按照此计先后诱得夏侯渊、张郃分兵来救,使曹军露出破绽,最后取得大胜。与曹操北定乌丸前,郭嘉说的主公不用担心,刘表不会背刺一样。很能把混沌的时局分析清楚,帮助主公定下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中是法正的时代

会劝人最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攻打坚固阵地之敌。看见数次攻击都没有效果刘备急了。亲自冒着”枪林弹雨“跑到前方督战。众将担心为流矢误伤,纷纷劝刘备回撤。皇叔牛脾气犯了,打死也不撤

法正见了,什么也不说,若无其事地闪现到主公身前,替刘备挡箭。过了一会,刘备也不好意思了,反过来劝法正后退。法正又轻描淡写地凡尔赛一句:”主公都身先士卒,更何况是我法正呢?“果然劝回了。

不仅是在战场上,内政宫廷方面也很有主张。例如孙夫人走后,刘备一直不同意迎娶吴氏。说我跟刘璋同宗,娶其寡嫂成何体统?其他人苦劝不听,又是法正出场摆平。他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为获取秦国的扶持,迫不得已娶了穆公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公都没说什么,就你高贵些?

也就是自己亲侄子丢下的前妻,最终处理好了关系,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成功。古人为成大业尚可受得其辱,为什么主公您就不行呢?说得刘备哑口无言,无奈照办。这方面,和立嗣时曹操征求贾诩意见一样。贾诩一直不吭声。曹操急了。

”唉,我在问你意见呢。“贾诩如梦方醒:”哦,我在想一件事。在想,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的下场……“同样是家事,同样也是讲故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建立在充分了解人性和揣摩上级意图之上。这就是善劝人的厉害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诩装糊涂

但若论两人地位,其实是高低有别的。从官位来讲,取成都后刘备仍是左将军。法正官拜蜀郡太守,诸葛亮则是军师将军。打个比方:法正就是省会市长,而孔明就是秘书总长。孰高呢?地方大员自然是比不过中枢机关官员的。

刘备称汉中王后,左将军府变成汉中王府,法正左迁为尚书令,而诸葛亮仍然是军师将军。尽管法正这时也算中枢机关的官员了,协管内政。可实质上呢?诸葛亮虽然没升官,仍然牵头汉中王府所有内政事宜。一个主管,一个副职,谁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职务没提,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

诸葛亮没升官原因在于无官可升,总不能这时就拜他为丞相吧,诸侯王还没这个资格。从实际权力来说,诸葛亮是总理之才,主管国家军政要务。是刘备在前方冲锋陷阵托付内政,独当一面的人。可以自己开府,选配班子。

法正终其一生也不过军师、参谋、谋士的地位,若哪天汉中王不开心了,也可以随时把他丢到诸葛亮开的那套府里去,成为那套班子里的一朵浪花而已。就好比皇后与宠妃的关系。论讨好皇上,宠妃自然花招要多些,可万一哪天失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搞清楚,谁才是后宫之主

统领六宫的皇后自然会让你明白:皇后永远还是皇后!还要扛?先去上上班了解一下,自古以来的官员升迁,为什么这么重视主官、主要领导经历的原因。韦小宝再讨喜,康熙要重用他,不也得让他独立负责和毛子谈判事宜,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