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芳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的康养模式,服务于中国人民,也奉献、施惠于全世界。”

至2022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三分之二的人为“多病共存”的健康状况。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到,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增龄伴随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

我国卫生健康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迈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表示,从治病到健康的转变,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要发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伯礼

走出中国特色道路

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

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明确了三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从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等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关注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地方病,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2022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规划将“促进老年人健康”作为“全周期保证人群健康”的重要内容。

张伯礼表示,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老龄化社会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让中国老年人更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中医讲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中国人讲的健康,一是身体要健壮,二是心理还得好。”张伯礼说,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没有的,“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学中的养生理念值得我们去发掘”。

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一个人长寿与否,在于这个人怎么生活。”张伯礼介绍,《黄帝内经》说“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健康长寿。

中医药治疗慢病有显著优势

“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进入超老龄社会。”张伯礼谈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总体在逐渐下降,生理上呈现出形态老化、神经运动机能缓解、感官器官功能下降、记忆减退等特点,老龄人口的增加扩大了慢性病患者基数,慢性病负担逐渐加重。“慢性疾病的防、治、康是一个大问题,而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呈现一个共同特点,即不能根治,只能延缓发展。”

慢性复杂疾病包含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等,涉及多基因、多靶点通路和网络调控。张伯礼表示,传统的、针对单一靶点的研究方法难以适用于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而中药治疗是多组分、多靶点的整合调节干预,对慢性病防治具有明显优势。

他以中药的复方丹参方为例解释:“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围绕心肌缺血的主要病理环节,不同的物质对应不同的环节都起到一定作用,整合起来维护心脏的健康。它的速效、强效不如西药,但综合效应、滞后效应不比西药差。这就是为什么治疗心血管病的中药是各类中药里最大的一类,也是人们一直在用的。”

同时,张伯礼说:“用硝酸酯类的药来扩冠,用中药来预防重大心血管疾病,用他汀类药物来预防斑块,这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个特点。”

为进一步加强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充分发挥中成药疗效,2015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启动《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2020年12月,首批14部指南发布,共推荐107个中成药,涉及血管性痴呆、冠心病、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中国式康养

目前,我国老年人采取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辅的模式。康养的关键在于健康维护。“康养包含维护健康、养生保健两层意思,其中健康是目的,养护是方法,主动参与是基础,品质是关键。”张伯礼说,“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中国养老的特色。如何把三种养老模式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巨大潜力,值得重视。”

他还创新地提出“分类养老”概念。在张伯礼看来,65至75周岁的老年人,体力、智力、精力处于疲惫期,可以参加多种社交活动;75至85周岁的老年人,体力、智力、精力处于衰减期,要量力而行,维护身体健康为主;85周岁以上的,体力、智力、精力处于衰弱期,应着眼于“养”。此外,“每个老人都有着自己和他人不同的职业、兴趣爱好和社会角色。同一职业的老人在一起畅谈,可以激活大脑的活力,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心态。”

“按照年龄分类、职业分类指导养老,让老人能够和自己年龄、社会背景类似的老人一起有共同语言,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张伯礼说。

谈及近年兴起的“AI养老模式”,张伯礼表示,“这是新业态”。智能养老机器人覆盖老人生理、安全和精神3个需求层次,按用途可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

“康养特别是老年人的康养,是我国民生工作和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化的康养模式,服务于中国人民,也奉献、施惠于全世界。”张伯礼说。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张伯礼:探索应对老龄化康养模式》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芳菲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