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虽是冬季,青海省西宁市的农业园区里、蔬菜大棚中、畜禽生产车间内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近年来,西宁市发挥省会城市区位优势,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融入全省“四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积极引领全省农业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高品质“菜园子”

冬日时节,屋外寒意阵阵,大通景阳汇丰设施农业基地里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一垄垄翠绿葱郁的藤蔓下,一串串如葡萄大小的番茄挂满枝头。

“这个品种叫串收番茄,这一茬是去年9月定植,现在已经陆续开始采摘了,采摘期可达10个月左右。”据汇丰农业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海青介绍:“第一批每三天可采摘2吨左右,将直接送达香港。”

走进智能玻璃温室大棚,“科技感”扑面而来。“吃”专用基质,“喝”营养液,“住”干净公寓。大棚入口处的大屏幕上,每个大棚的即时温度、湿度一目了然;病虫害绿色防控“蓝黄板”随处可见;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高效灌溉技术在这里发挥大作用……

温室内一株株串收番茄立在一块块长方体块状的基质内,一根根细细的黑白色管道直通到根系。董海青介绍:“白色管子是营养液,黑色管子是二氧化碳,这里种植实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

由于温差大,海拔高,生态环境优良,青海所产的蔬菜品质高。那么如何将高品质的蔬菜远销省内外?

“目前基地一方面积极与南京、上海、港澳等地对接,另一方面在加工和物流配送上下功夫。基地依托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进行蔬菜配送,发展订单农业,走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之路。”董海青说。

保供给,强输出,稳住土地基本盘是关键。2023年,西宁市不断加快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和区域种植结构调整,目前全市蔬菜面积25.05万亩,在湟中区、城中区设施蔬菜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全省唯一的大通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国家级试点项目。发展高原特色冷凉蔬菜,全市范围内提升改造旧温室200栋,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220个、千亩标准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29个、蔬菜百亩攻关田30个、千亩示范区5个,万亩示范片2个。

一年来,西宁市不断做大建强集市县乡村四级内循环保供及国际国内外循环输出为一体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与青海大学等院校合作,挂牌成立大通县蔬菜与草产业“产学研”人才工作站和农技专家工作站,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北菜南送”等蔬菜输出。

培育特色“果篮子”

过完这一年,种植大户王甲芳从山东老家来到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种植蔬菜、草莓已经是第12个年头了,看到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王甲芳的眉眼间闪烁着丰收的喜悦。

“俺们老家天气热,每年草莓采摘季只有5个月,这里可以摘8个月左右,每年9月种下去,11月就可以采摘。”王甲芳告诉记者,自己在玉拉村里租了6个大棚,种了5个品种,亩产3000公斤左右,草莓一部分直接供给商超,一部分进行采摘。

“现在采摘价一斤60元左右,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门庭若市。如今,一家人的生活就如同这草莓一样红红火火!”王甲芳的“莓”好生活,源于园区内草莓育苗工作的顺利开展。

寒冷、干燥的高原气候曾是西宁市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但对草莓种植产业却是机遇。走进湟中区玉拉村草莓脱毒育苗中心,几十个草莓品种在这里“安家落户”。

“我们这个基地每年可育苗100万株,种苗挂果率比较高,本土育的草莓苗比较抗旱健壮。目前有9个品种,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玉拉村党支部书记曹有明说,“我们这里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草莓含糖量高、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这些都是母苗,也是今年的希望。”望着育苗棚里一株株草莓苗,曹有明脸上洋溢着喜悦。2018年玉拉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300多农户入股,建成占地2000多亩的设施农业示范区,修建千余栋温棚,探索种植以草莓为主的特色农产品。2020年全村整合资源,建设玉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村有60%左右的群众从事蔬菜、草莓生产的相关工作。

伴随着西宁市草莓产业的异军突起,西宁市专门配套制定《草莓产业高品质发展行动方案》。同时,大力实施“西苗东输”工程,在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温室基地育苗温室内进行草莓茎尖、花药两种脱毒繁育技术研究,目前已繁育草莓脱毒原原种、原种苗、生产苗47个品种330万株,为湟中区及甘肃、新疆、陕西、四川、广东、江苏等14个省外草莓种植户提供高品质草莓苗。此外,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宁高原草莓种业研究院”,打造“宁宁协作”和“科技+资源”合作新样板。

稳稳托起“肉盘子”

在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南川工业园区青海裕泰畜产品有限公司屠宰车间外的交易大厅,只见厅外一辆辆物流车上满载着青藏特色的牦牛、藏羊系列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很多地方的市民最快当天就能吃到来自青藏高原上的新鲜牛羊肉;公司超市内,购买牦牛肉食品的顾客纷至沓来,冷冻柜中百余种高端牦牛分级分割产品,深受顾客青睐。

“肉分得越精细,附加值越高。”公司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相继推出了多种藏羊的精确分级分割产品,依托线下线上等多种平台,相关产品能在全国市场常年供应,极大地提高了青海藏系羊肉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设立专门的品牌“马佳肴”,率先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园”,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推广特色藏羊肉,并推出各类特色藏系羊菜品。

畜牧业关乎千家万户的“肉盘子”和幸福指数。2023年以来,西宁市加快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健全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机制,实施5个奶牛合作社项目,推进粮改饲,种植优质饲草29.6万亩,年产鲜草90万吨。

强畜先强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畜禽种业振兴。一年来,健全市、县、乡三级畜种改良网络,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快标准化牛改站(点)改扩建,全市建成牛种改良站(点)73个。通过推动品种培优,目前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8%、82%。同时,持续构建提质增效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加销”体系,围绕各县主导产业,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推进圣源、柴达木等藏羊产业集群项目3个,新丁香、三江雪等青稞产业集群项目10个。成功设立西宁农畜产品南京“前置仓”,建设珠海横琴口岸特色农产品展厅,带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