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河马君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2023是音乐市场十分热闹的一年。演出市场从年头火到年尾;实体专辑再度翻红;AI孙燕姿横空出世引发无限畅想;抚慰人心的疗愈音乐逐渐兴起……而喧嚣背后,业内朋友们最关注的,还是行业到底在发生哪些关键性的新 变?

最近,各大音乐APP都循惯例发布总结性报告,例如数据维度丰富的酷狗音乐《2023音乐生活白皮书》就引起不少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业者们希望通过梳理盘点,更清晰地捕捉用户情绪、厘清市场脉络,而市场观察者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看到行业的整体趋势。

本文同样希望基于白皮书等最新资料、数据,重点讨论几个趋势性的问题,关注数字音乐行业传播逻辑、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正在发生的变更。

一、传播逻辑变更老歌翻红背后是话语权转移

音乐是社会情绪的共振器,而2023年最受市场瞩目的事件中,一定会有凤凰传奇和伍佰的现象级持续高热。

凤凰传奇蝉联B站年度百大UP主,而伍佰的“大型巡回KTV”甚至惊动了诸多官媒报道,这一趋势也反映在了线上。

据白皮书数据,这一年凤凰传奇歌曲在平台的播放量增长82%,伍佰的播放量则增长67%, 而他们的00后90后听众占比超过50%——事情“离谱”到伍佰自己都充满疑惑地发问:“你们的年纪,不应该是我的歌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只是老牌艺人受热捧,老歌也在翻红。2023年,酷狗平台热歌中的老歌占比翻倍,发行年份超10年的歌曲占比达到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牌艺人和老歌翻红,由年轻的听众推动,这逻辑在哪里?其实,怀旧背后,或许是因为00后逐渐成为主流听歌人群,音乐喜好的话语权正在发生变更。

深瞳商业认为,这里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过去中青年作为消费主力在舆论上过于强势,他们所推崇的“城市的”“洋气的”审美风格压制了“一老一小”的声音,所以当00后逐渐有了音量,他们能和过去被认为是下沉市场的东西有共鸣。他们愿意听一些“土潮”的、父母辈的歌,这是自由的选择。

00后听众,似乎对上一个十年定义的“潮”有天然的反叛,对父辈的“土”不被认可却心有戚戚。

这是为什么抖音、快手都能很好地兼容中老年与00后,拼多多能让老年人兴致勃勃地和孙子一起“砍一刀”,也是为什么酷狗评论区的年轻用户说“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

说白了,这个市场正在整个商业世界形成更强的影响力——这是真正的“大众市场”的力量——音乐也不能例外,谁对更广阔的大众友好,就能得到更大的流量话语权。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今年老歌翻红的路径也说明,音娱市场热度和音乐平台的关联性在加强

伍佰的热度,迅速在线下演出市场和线上音乐平台之间传导;林志炫在综艺翻唱凤凰传奇《奢香夫人》后,不少歌迷在酷狗评论区玩梗“乌蒙山连着山连着山”,让话题二度发酵。

市场热度和音乐平台关联性的加强,无疑也反映出音乐平台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生产逻辑变更:1秒诞生1首歌的时代,如何提升作品质量?

音乐创作领域的2023,则似乎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白皮书显示,2023年酷狗平台新歌总量2600万,几乎平均1秒钟1首新歌。这个数字在2022年度还是1936万。也就是说,每一首新歌产生的时间从1.5秒缩短到了1秒,这在唱片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视频、直播强化了人们的“KOL思维”,这让音乐平台在挖掘作品时有更广泛的选材面。而流媒体平台也在重新寻找自身定位,为音乐人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交流社区,让音乐“零部件”的自由流通交易成了新趋势。

酷狗音乐人开放平台上,从词、曲、唱、编、录、混到全案制作,都可以找到相关资源——平台打出“人人都可以成为音乐人”的口号,音乐方面的“生产力资源”可谓应有尽有。正是这样完善的“供应链”,推动了1秒1首歌的生产革命。

AI技术融入供应链也是值得给予更多关注的现象,在酷狗音乐人开放平台,音乐创作者在写歌时能够“AI觅词”,Demo生产时可以使用“AI帮唱”,创作完成后能够使用“AI词曲评估”,作品发布时还能“AI生成封面”……AIGC的距离之近,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优质歌曲的推广上,AI也已开始助力。例如“星曜计划”即引入AI测评等技术,已累计推广超2263首歌,破亿歌曲高达256首。邓寓君、温奕心等一批音乐人的优质作品也由此出圈。

在产能爆炸的时代,歌曲质量也成为广大歌迷的重点关切。梳理酷狗平台2023十大热歌,也可以关注到:头部热歌中,质量过硬的歌曲,的确是有增加趋势的(如郭顶《凄美地》、葛东琪《悬溺》)。而未来的音乐创作质量,如何进一步提升?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AI创作、推广技术的进一步爆发,音乐创作“放量且提质”并非不可能的目标,新技术或将为行业注入全新的活力。

三、消费逻辑变更:“听歌”需求更多元,音乐与影视剧联动更紧密

需要指出的是,音乐消费本质是情绪消费,用户永远在寻找新鲜感。

音乐平台要做的是强调“听歌”的主体地位,不过 , “ 听歌” 不仅仅是听 “音质 ” 。白皮书也显示,用户不仅仅喜欢在平台听音乐,也热爱玩音乐装扮、使用音乐魔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例而言,“音效”在AI技术的加持下,成为音乐平台竞争中不可或缺的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酷狗音乐“音乐魔法”为例,同一首歌曲,不仅可以有不同的翻唱演绎,还能自动生成为DJ风、尤克里里、钢琴、乐器、伴奏、清唱等不同版本,进一步实现多元化的视听体验。

再如“AI智能配图功能”,用户可通过“AI配图”自动获得符合歌曲情境的图像,如在听《海市蜃楼》时也看到海市蜃楼,显然能提供更沉浸的听歌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前所述,音乐消费本质是情绪消费在整个IP产业链成熟的今天,与影视剧等上下游的联动,也成为音乐消费中的重要模式。2023年,酷狗音乐就有7首影视剧OST播放破亿。 《消失的她》主题曲《笼》有超5000万人收听。

音乐消费作为娱乐消费的一部分,原本就有着与时代共鸣、与群众共情、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内在要求,而今天,音乐承担的社会功能则更加显著。人们去听《笼》的时候,关注的就不仅是东南亚的安全环境,更是女性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当美依礼芽带着《极乐净土》打破次元壁,当李玟以女战士的姿态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当刀郎带着《山歌寥哉》回归传媒视野,当坂本龙一带着回忆离去……

这些与音乐相关的事件,在过去一年激起了更加广泛的讨论。这都是在提醒人们,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音乐市场的影响力也在继续提升。所有这些“音乐大事件”的意义不仅是破圈,也是在为音乐赋能。

总的来说,2023年既是音乐市场热闹的一年,也是具有阶段性突破的一年。演出市场热闹,音娱市场火爆,这都是好现象。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年音乐创作与音乐消费开始出现不少新趋势——未来会是更好的时代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近期好文,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