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秦雪丽杜晓丹

在展开画卷的那一刻,王相俊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喜悦和成就感,也有感慨良深,但更多的是动作上的小心翼翼。历时2年多创作,60余次易稿,300多张草稿······近日,王相俊的钢笔画长卷《烟台开埠风情图》完工。

伴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一幅生动活泼、刻画细致入微的“烟台开埠风情图”跃入眼帘:领事馆建筑群、教堂、灯塔、街区、树木、黄包车与行人······那段关于开埠的历史故事以及街区风貌,在明暗的线条中被缓缓打开。

王相俊创作的21米长的钢笔画长卷《烟台开埠风情图》。

线条里的“开埠”

“本来没想画那么长,后来画着画着收不住了,有21米长。”1月16日下午,在烟台黄海艺术博物馆,王相俊笑着说道。

从事钢笔画创作已有二十多年时间,王相俊是颇有名气的钢笔画画家,是烟台黄海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也是中国云峰画苑签约画家、烟台美术家协会理事、烟台芝罘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众多身份中,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便是烟台人。

“烟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希望通过这幅长卷,能让更多人了解烟台、记住烟台,保护老建筑的同时,聆听建筑背后的城市故事。”王相俊介绍,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钢笔画画家,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家乡添色彩。

钢笔画长卷《烟台开埠风情图》。

1861年烟台开埠,标志着烟台半殖民地化的开始,西方列强乘机而入,纷纷涉足。随后,一大批领事馆陆续建立,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不少民族企业在此萌生。开埠是一段历史,更浸透着文化经济的交汇,百姓生活的变化。《烟台开埠风情图》正是对那个年代的写实,长卷共长21米,里面包含35栋建筑,涵盖了烟台山领事馆建筑群、朝阳街云集的商铺、海岸路大马路异域风情的建筑,以及那个年代的生活风貌和人物风情。

画卷内,建筑错落有序、生活气息浓厚、画面效果紧凑,一眼看过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繁忙的滨海码头,高耸的树木与建筑群交相辉映,颇具特色的圣玛利亚天主教堂,头顶礼帽、身穿西装的外国人正聚在一起侃侃而谈,黄包车夫与挎着菜篮子的百姓擦肩而过,奔跑的小汽车,修整花园的工人,领着孩子的少妇······各种工作生活场景相融中,老烟台街头的热闹劲儿跃然纸上。

“这幅画卷耗时两年多,用蘸水钢笔创作而成。”王相俊介绍,为更好地表达和还原烟台开埠时期的场景,他特意将建筑群布置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烟台山有些领事馆建筑是在山顶上,而朝阳街、大马路的建筑在平地上,我便按照每个建筑的高度和纵深,进行了艺术化衔接加工,将它们错落有致、和谐地放在了同一张画卷上。”

300多张草稿

“这是圣玛利亚天主教堂,是烟台第一座天主教堂,哥特式风格,后来被拆除了。”“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处,是参照一个藏友手中的老照片进行还原绘画的,建在烽火台上的老烟台灯塔”······谈到长卷中的每一处建筑场景,王相俊都会滔滔不绝,每一个落笔的背后,都有无数个故事。

21米的长图,倾注了王相俊两年多的心血。采风1年多,伏案作画10个月。从四处收集资料到实地写生,从构思组合到落笔成卷,他前前后后打了300多张草稿,易稿60余次。其间不知道换了几次钢笔、多少个笔尖。

为全面刻画老建筑的历史沧桑感,王相俊曾连续两天,从不同角度和视角,围着一栋老房子打转写生,力求用笔墨线条来阐述房子里的故事。在王相俊看来,老建筑的窗户最难画,因为风格迥异,每扇窗户都不一样,而窗户内的故事更不同,比如它为什么而建?曾经居住过哪些人?

王相俊正在创作。

在岁月的流逝中,开埠时期的一些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何记录那段历史?那就需要材料的收集和考证,带有时代记忆的老照片儿尤为重要。王相俊说,为了真实还原烟台开埠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他走访了烟台各大史料场馆,听老人讲述老房子的故事,同时发动收藏圈的朋友,一同搜集关于“烟台开埠”的光影资料。

“听说要画烟台开埠图,大家都非常支持,提供了很大帮助,经各方努力,前后共搜集到700多张老照片,其中很多照片尤为珍贵,为后期的创作提供了方向和灵感。”王相俊说,比如“崇正中学”的那个场景图,就是在参考10多张老照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其实,在这卷之前,还有两版正稿,后来被我废掉了,因为建筑之间没有组合好。”王相俊笑着说,他希望这部长卷不仅是幅艺术作品,更能给市民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体验到年代感、历史感,以及建筑的设计感和绘画的艺术感。

钢笔画中的乡情

“烟台人就应该为烟台做点什么。”

在王相俊朴素的创作初衷背后,是浓浓的乡情。从小跟随姥姥在所城里长大,大杂院的温馨热闹温暖了他的童年,老烟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地烙印在他成长的记忆里,也流淌在他苍劲的笔墨间。

王相俊的钢笔画,是有感情的。用他的话说,技法占30%,剩下的70%全都是情感。他的笔大都为烟台而画,创作内容主要围绕三大部分,一是烟台的老街民居,比如北岛渔村、所城里的老房子;二是烟台的现代景区风貌,通过钢笔勾勒城市美景,展现烟台的美,比如月亮湾、牟氏庄园等;三是挖掘城市历史记忆,《烟台开埠风情图》便是其中一。

“曾经一位老师告诉我,艺术家要有公益之心,要引领大家去了解、爱护烟台的老建筑,从艺术角度,更要从感情角度出发。”王相俊介绍,近年来,他为烟台创作的作品大约有5000幅,包括写实、写意、写生等各个门类。

王相俊的作品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也牵动着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有一年,我在香港办画展,有一位老先生是我们老烟台人,他有四十多年没有回家了,在看完画展后,他握着我的手说从画中看到了童年的记忆,看到了儿时的上学路,看到了熟悉的零食和烧饼,他特别想回家。我记得老先生是流着泪说的这些话。”王相俊说,作为作者,他当时也很感慨,没想到自己的作品给老人带来这么深的感受,感觉一切辛苦都值得。

前些年,王相俊在毓璜顶庙会售卖自己手绘的烟台明信片。看完王相俊的作品后,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太太从包里面掏出个小手绢儿,一层一层打开,里面大约有20块钱,要买一套明信片。“看到这个场景后,我说阿姨你不用给我钱,然后我就包了三套明信片给老人,可对方怎么都不收,并硬生生把钱塞给了我。”王相俊回忆道,他现在还清楚地记着老人说的那句话“你在为烟台做事情,作为一个老烟台人,我要支持你”,而此时的王相俊,也已满含热泪。

“我从二十多岁回来,一直到现在,没有离开过烟台,我觉得烟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画,我还没有画够。”王相俊说,今年的毓璜顶庙会,他将携《烟台开埠风情图》长卷与大家见面,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年轻艺术家,用手中的笔去画烟台,用心去热爱烟台,传播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