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受伤、死亡、被俘都是常有之事,正因如此,明知前途凶险万分还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才最令人敬佩。

而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被俘人数在两万人左右,停战协议签署后,约有七千余人被释放归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被俘的两万两千多人中,108师所占人数最多,足有七千余人。

这不仅是志愿军被俘人数的最高纪录,同时其中还有一位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被俘,这也是被俘官兵中职位最高的一位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俘后的吴成德遭受了敌军非人的待遇,被释放回国后,吴成德却被开除军职甚至党籍,还被下放农村弥补过错。

直到二十多年后,才洗清冤屈,恢复名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在那个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180师被俘人数达七千余人?

吴成德又为何会受到这种待遇呢?时间线还要拉回到1951年。

一年前朝鲜战争爆发,数十万志愿军抱着保家卫国的壮志情怀跨鸭绿江,毅然决然奔赴朝鲜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场上的局势剑拔弩张且瞬息万变,到了第二年,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阴谋,我军准备在三八线附近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也就是第五次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打赢这场硬战,第3兵团、第19兵团以及第47军被紧急调往朝鲜地区

而吴成德所在的180师便隶属于第三兵团,四月初到达朝鲜后,这支部队几乎来不及准备和休整便迅速投入到于4月22日正式打响的战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一个月中,志愿军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斗争,但无奈后勤补给一时供应不上,主力进攻部队面临着缺粮短药的不利局面。

彭德怀当机立断命令转移主力部队,等待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给转移转移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吴成德所在的师被要求断后,阻击敌人三到五天。

三天后,吴成德所在的部队顺利完成任务得军部命令预备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情况突变,两路敌军以夹击之势将180师围困在一个狭小的地带。

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一方面180师刚刚从激烈的战争中脱身,物资所剩无几;另一方面敌人却是弹药充足、武器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深思熟虑,师长最终决定分散突围,分开寻找敌人的薄弱点以求在大限度保存军队实力。

在当时的情况下,180师做出这样的决策也是无奈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达命令后,政委吴成德巡视了一下各团的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战败状况。

随后便骑马追赶已先行转移的师部,但在追赶大部队的过程中,吴成德在一处隐蔽的山沟里发现了一批伤病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批伤病员伤势很重,孱弱的身体状况使他们无法跟随部队的脚步,更无法参与突围行动,只能在危机四伏的包围圈里四处躲藏。

落单的恐惧和死亡的威胁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而突如其来的吴成德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主心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战士们满怀信任与期盼的目光,吴成德做不出抛下他们离开的事情,即便留下意味着有很大几率死亡或者被俘。

为了让重伤的伙伴们相信自己同他们共进退的决心,也为了不暴露目标,吴成德开枪打死了自己的马,斩断了自己转移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的14个月里,吴成德与剩下的士兵们在几近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借着地势的掩护四处寻找突围的时机,却被敌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打回

直到有一次,吴成德误食有毒的野菜而昏迷,又恰逢敌人搜山,吴成德几人不幸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俘后,吴成德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他被关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单人监牢里,陪伴他的只有两个日夜不停地播放说教的高音喇叭。

在这样的环境中,吴成德寝食难安,终日忍受着刺耳的声音,被折磨成一副形销骨立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释放战俘,吴成德终于踏上了归国的列车。

但当他踏上故土的那一瞬间,怀疑、冷遇、谩骂向他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成德在交代完自己的被俘经历之后,被开除党籍和军职,下放到农场中接受劳动改造。

而吴成德始终没有一句不满,反而埋头苦干为建设农场添砖加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叛徒“这两个字始终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的心头,令他坐立难安,他始终觉得180师的兄弟们不该受到这样的对待。

于是他联合曾经的战友们不断上诉,只为了一个清白的名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80年,叛徒的帽子才终于从他,以及很多被误会的180师的战友的头上摘了下去。

这份迟来的公平穿越二十几年的谩骂和斥责,终于交到了他们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