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派艺术传人王珮瑜在本书中回忆了自己进入梨园、学习余派老生的学艺经历,并以专题形式介绍了16出自己参演的余派传统老戏。讲解余派京剧在具体唱腔、念白等方面的细节
●作者简介
京剧演员,“余(叔岩)派”老生的第四代传人。戴上髯口,她是上了年纪的老生;脱下戏服,被定义为“挥着长胡子的女孩”。
20多年后,她与“京剧”画上等号,她火了。《奇葩大会》、《朗读者》、京剧讲座“瑜乐京剧课”、抖音“笑出国粹范”视频……“京剧界别人没做过的,我认为有价值的,我就去尝试”。
她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并感到来自艺术的孤独。她仍会遍访名师,花三个月时间重学一部早就学会的老戏。专心意守在戏上,展示每个人物 恰当、 准确的情绪。
她是王珮瑜,人称“瑜老板”。
●内容提要
王珮瑜,新生代京剧演员,当下中国京剧的代表人物。
自接触京剧起,她被冠以神童,“小孟小冬”的称号。
过去的近三十年里,王珮瑜学戏、唱戏, 致力于传播。
表情包、学叫好、综艺、抖音短视频……她用各种新的方式为传统京剧发声, 她与“京剧”画上等号,她火了。
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对老戏的坚守,还有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国粹的使命, 关于自己,关于京剧,她还有很多新鲜事儿要分享。
新生代京剧老生演员、余派艺术传人王珮瑜在《台上见:王珮瑜京剧学演记》一书中回忆了自己进入梨园、学习余派老生的学艺经历,并以专题形式介绍了16出自己参演的余派传统老戏。行文质朴,字里行间带着细腻温润的情感,将许多梨园珍贵而罕为人知的往事、前辈艺术大师和名家的风范、京剧艺术传授的过程娓娓道来,不知不觉间将人吸引到作者讲述中;同时介绍余派代表作品的剧目剧情,讲解余派京剧在具体唱腔、念白等方面的细节处理和特色特点,向大众普及京剧艺术和京剧知识。同时特别制作别册赠品,介绍2018年王珮瑜在“余脉相传”中上演的6出经典老戏以及戏里戏外的心得体会。
●目录
序言 1
前言 3
[一] 那九年·忆昔
01入校 3
02初始 6
03王思及老师 9
04文昭关 12
05霸王别姬 18
06赴港演出 22
07天津参赛 27
08戏校来了新老师 30
09几位先生 33
10有趣的配演 37
11战太平 41
12法场换子 44
13击鼓骂曹 48
14捉放曹 52
15空城计 55
16雁荡山 60
17张春孝老师 63
18夜奔 66
19刘曾复先生 70
20我的“倒仓” 73
12法场换子 76
21 次“搭班” 76
22厉慧良先生 79
23朱秉谦老师 82
24我演“蓝袍” 85
25四季花 88
26孙岳老师 94
27演戏常带三分生 97
28戏班规矩 100
29扮戏的讲究 103
30砌末 107
31武打的“套路” 110
32音乐与唱念 113
33叫好 116
[二] 京剧其实很好玩
<< 赵氏孤儿>> 123
<< 朱砂痣>> 137
<< 琼林宴>> 149
<< 四郎探母>> 167
<< 失空斩>> 182
<< 红鬃烈马>> 193
<< 击鼓骂曹>> 208
<< 捉放曹>> 220
<< 洪洋洞>> 233
<< 桑园寄子>> 243
<< 御碑亭>> 255
<< 游龙戏凤>> 270
<< 断臂说书>> 280
<< 乌盆记>> 292
<< 珠帘寨>> 301
<< 杨家将>> 316
●内容节选
一封家书 ——致每一个京剧艺术的传承者 你好!见信如晤。
未曾谋面,我们却并不陌生。我同你一样,是一个正在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而努力的普通演员,也是一个自认为还不够成功的平凡人。曾几何时,我也对京剧感到陌生且一无所知,而踏入这道门的那一刻,毫不夸张地说,我仿佛重生一般,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翻至崭新的篇章。
于是,跑圆场、压腿、拿顶、吊嗓……一来二去,就过了如此漫长的二十六年。相较于其他人,我算是京剧行业中的一个幸运儿,一路走来,收获了无数难以忘却的珍贵回忆,足够温暖一生。犹记得当年参加戏校的入学考试,层层都顺利通过, 后却发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我被告知,新中国成立后专业戏校没有培养过女老生,无法录取。这样的晴天霹雳,让我一度心灰意冷。所幸,遇到几位令我受益匪浅的老师,尤其是我的恩师王思及,他向校领导极力举荐我,几番周旋之下,终于争取到破格录取的结果。而我仅仅凭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便赌上了自己的未来。至此,恩师成了我的引路人,为我的京剧生涯保驾护航。
那年苦苦学习了一个学期《文昭关》,终于等到在文化广场的彩排,做梦都幻想着自己扮上老生,英姿飒爽的模样。谁知道那天我才发现,戴上髯口虽然好看,但是髯口可是公用的,日积月累的腐臭熏得我差点忘词。恩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想要不戴公用的髯口,就要好好学、好好练,成了角儿就能订制私房髯口了。这句话我一记就是二十多年。
当然,回忆也不全是如此有趣。当我小心翼翼捧着辛辛苦苦积攒的两百块零花钱,准备存入银行的时候,恩师从自己的 抽屉里拿出了三百块钱,让我凑个整。说是凑个整,不过是想为我的 笔存款添个圆满。五百块钱拿在手里,那份厚重感,让我一生不敢忘记。
不敢忘记恩师这十六年的陪伴,不敢忘记恩师对我的口传心授,不敢忘记恩师对我视如己出般的照顾,不敢忘记恩师油 尽灯枯之际在病榻前的谆谆教诲:要围1 好身边的人,要有自己的作品,要成为自己的老师。这些年,不管遇到任何事,我都谨记恩师临终前的教导,不曾有过一丝的懈怠。
成角儿的背后,不仅承载着上一辈人的心血与期许,还有自幼同甘共苦的挚友的支持。让我备受煎熬的训练,就是把 两个人的腿背对背绑在一起,进行压胯的练习。折磨人心的是,因为绑在一起,谁都不忍心为了自己一时的松快,而害了背后的那个人。这些点点滴滴的磨练,成就了师兄弟之间唇齿相依的手足情。京剧虽是角儿的艺术,但讲究的是集体合作。我见过不少演员,即便是骨折或是腰伤,却因为演出的重要,绑着石膏,打着封闭,也得坚持上台。我们不约而同地秉持着一个信念:戏比天大。就是死,也要死在台上;就算天塌了,也要把这出戏唱完。
也许有 ,京剧会重新回到它鼎盛时的位置,会重新被大众喜爱。而到那时,我会有怎样的心情?也许还会热泪盈眶, 也许已是云淡风轻。只要我们还在台上, 重要的事就是扮好自己的角色,一起完完整整地把这出戏唱好。
我一直在,你何时来?
[ 一] 忆昔·那九年 05霸王别姬 虽说当年大费周折进了戏校,也颇有雄心壮志,但其实那时对京剧谈不上自觉的痴迷,只因为信赖老师。老师们说,余叔岩的艺术是世界上 美好的东西,所以我相信,并且 无二心地膜拜、努力研习。从这一点来说,我的确是太幸运了, 懵懵懂懂,但入了一个正道。
从小跟着长我六岁的哥哥追星,从邓丽君、谭咏麟,到张国荣、迈克尔· 杰克逊,后来我哥去追克林斯曼了,留下我独自根深蒂固地迷恋张国荣,数年不变。张国荣告别歌坛不久主演了电影《霸王别姬》,饰演名旦程蝶衣,电影在我们入校后第二年上映,当时还属于比较小众的文艺片,去看的人大多是“荣迷”,还有一些是戏曲行内人。
记得是一个 的午后,我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去看了电影,只记得全片冗长阴沉,说真的,除了满足了自己花痴张国荣 的粉丝心,并没有看懂电影在说些什么。之后买了李碧华的未删节版原著,对照着电影一节一节地读,直到可以和同学 演下全本《霸王别姬》。电影给我留下 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师父的那句:“是个人呐,他就得听戏,这猫啊狗啊的,它就不听戏。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啦!”显然我这印象和许多影迷不一样, 初并没被“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差一年、一个月、 、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的经典台词击中,却牢牢记住了那师父恶狠狠的嘴脸。
那些日子,正是在戏校练功 苦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围着文化广场晨跑,跑完了开始各种撕胯扳腰。基功老师把我们分成两人一组,反身背对背坐在地上把腿绑在一起。偏偏我还是胯特别硬的那种人,每到这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撕痛至今记忆犹新。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同学绑在一起练?因为谁都不忍心为了贪图自己一时的松快,而害了背后的那个人。在残忍的游戏中,成就了戏班里唇齿相依的兄弟情义。小石头帮小豆子偷懒,挨师父打,这一点恩情值得记一辈子。
《霸王别姬》在很长一段时期激励了我。面对艰难,摆在眼前的是两条路:要么选择像小癞子那样放弃自己;要么咬牙到底,有 会像那“霸王”一样成个大角儿——坐黄包车,吃大餐。电影里把几个艺人的一生浓缩在了我们面前:无论如何都是难以逃脱的苦,不如爱这苦痛,与苦同在。如果说我入京剧行像是有某种神明的指引,歪打正着地跟随老师们的脚步亦步亦趋地相信,那么在少年时期 迷茫艰难的时刻,是这部电影给了我一种自觉的力量,就是——戏剧将生活中的碎片组装起来,并赋予它强烈的仪式感,人们在仪式感里获得了心灵的洗涤——之类的感觉。此后我便懂得一些道理:用自己的刻苦表达对舞台的敬畏。“人戏不分”无关对错,至少对艺术呈现是有利的。
29扮戏的讲究 在京剧清音会的演出中,我常常会请一位老生演员和勒头师傅,展示京剧老生化妆、勒头、穿行头的过程,每每到演员的眉毛被吊起来的一瞬间,全场观众都会发出惊呼,并议论纷纷。我猜测,台下大部分可能是新观众,我们的推广,已经有效地吸引了之前从未看过京剧的人。其实,京剧里的化妆,是塑造人物 关键的部分。在戏校里,除了学戏,还有两堂 实用的辅修课,一堂就是“化妆”,一堂是“锣经”。上课的老师就是平时给我们穿衣勒头的舞美队老师,和为我们伴奏的乐队老师。传授的经验, 无纸上谈兵,全都是舞台上实用的经验和要领。先说说化妆课吧。戏校二年级就开了这门课,那时大家都还没扮过戏、上过台,所有人对后台化妆箱里的器物充满了好奇:摆列齐整的勾脸毛笔、色彩丰富的各种油彩,还有已经发了旧的粉刷粉扑、长短不一的黑色眉笔……用这些小工具往脸上涂涂抹抹, 后竟然就会呈现出一张张不同行当、角色的脸谱,真的是 神奇。
老师教我们, 步是抹底彩,生和旦的底彩用色不一样,生行偏深偏黄,旦行偏白偏粉。这当然也是根据现实情况设计的,男性的皮肤一般都会比女孩子粗一点、黑一点,搬到舞台上也 自然。小生行当使用的底彩颜色,介于老生和旦角之间,因为表现的是没有 成熟的男性,英气里带点脂粉气,需要演员自己“特殊订制”。
第二步是上红色油彩,从眼眉到脸颊,由深至浅渐变。开始学的时候,总掌握不好深浅的比例,要不太红,要不太浅,要不就不匀。我们拿着老艺术家们的剧照比对,觉得他们并没有浓妆艳抹,看似几笔轻轻的勾勒,却分外传神,再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感觉差距很大。常听老师们说,衡量一个演员是否“开窍”,先得看他会不会扮戏。在 的演员中,我 喜欢大武生奚中路先生的扮相,不论俊扮还是勾脸,都是 适宜又好看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在额头上打“蜡扦”(也叫“冲天 ”)。下面宽,上面窄,也是由深至浅渐变。这个符号代表男性英俊挺拔,有阳刚气。有些老生角色不用“蜡扦”,而是打一个像彩虹一样的“过桥”,很多“马(连良)派”角色都会用“过桥”代替“蜡扦”,显得华贵有身份。
眉毛和眼线是妆面的 后一部分。我们看以前的老剧照,老生基本是“清水脸”,只会稍稍加粗一点眉毛和眼梢,用的也不是我们 使用的黑油彩,而是“锅烟子”,看上去有哑光的效果,与皮肤贴合,比较自然。
京剧舞台上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化”成用黑油彩画眼眉的,不得而知。在化妆课上,老师反复强调:眼眉的角度,要为之后的勒头留出余地,切不可画得太翘太长。因此,吊眉勒头是对妆面的补充,也是扮戏中 重要的一个环节。勒头要勒出“月亮门儿”,就这一把“月亮门儿”是 难的,我直到 也没有掌握到位。
化妆课里,还包括穿彩裤和厚底。也许有人要问,不过是穿个裤子和鞋子,难道需要技术吗?还真需要。彩裤和普通裤子版型不同,裁剪也不同,特别肥大,一般称作“缅裆裤”,套上以后左边压到右边,系上小带,裤腿系在小腿肚子上,穿上厚底靴自然垂下。穿厚底也很有意思,把靴子套上,必须要勾起脚面,绑上小带, 后才能把厚底的靴帮翻起来。这一系列动作,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常常搞不清楚,后来上台次数多了,掌握了要领,也就成了熟练工。
大多数观众很少有机会去后台,所以京剧演员上妆穿衣的过程显得尤其神秘。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但角儿在舞台上大显光芒的瞬间, 离不开整个团队的支持。后台看似紧张嘈杂,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井井有条,蕴藏着森严的戏班规矩、默契的行当分工。这样的艺术,值得研究,值得尊重。
[ 二] 京剧其实很好玩 << 御碑亭>>
一、“莫须有”的 《御碑亭》出自《今古奇观》“王有道疑心弃妻子”,后人把王有道休妻这个故事编成了《御碑亭》,又加“金榜乐”和“大团圆”的环节,这出戏也就成了旧时科考时节很多读书人都特别爱看的一出戏。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双喜临门,大家看了觉得很欢喜、很吉利。这出戏的老生以谭余派 为 ,旦角梅派、尚派、张派都有特别好的版本,20 世纪初梅兰芳先生到上海,打 戏就是和王凤卿先生合演的《御碑亭》。由此可见,这个戏很有含金量。
故事说的是明代有一个书生叫王有道,这个人没什么背景,但是很会读书,有一年赴京赶考,出门之前嘱咐妻子孟月华和小妹王淑英要好好看守门户。前脚出门,孟月华娘家的仆人孟德禄就来请小姐回家祭扫祖坟。孟月华是个 贤淑的女子,虽然担心小姑子一个人在家,但是父母之命也不能违抗,所以就回去了。回家祭完祖坟,找了个借口匆匆回家,没想到在半路上遇到暴雨,就躲进了御碑亭。这时候,来了一位赶考的书生叫柳生春,刚想进亭里避雨,看见已经有一个妇人在里边,两人打了个照面,柳生春想孤男寡女,此处不能久留,刚想走,转念一想,我走了,万一来个流氓怎么办?于是就在亭子外面站立了半宿,等到雨停天亮,各自散去。这一晚两个人什么话都没有说, 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孟月华心惊胆战地回到家里,把这段奇妙的经历讲给了小姑子王淑英听。其实行路途中男女相遇本来是寻常事,可是这个还没出闺阁的小姑子一听就大惊小怪,故意打趣。此时王有道赶考回来,听了小妹有意无意三言两语,胸中涌上一股无名怒火,当即写下休书一封,把孟月华骗回了娘家。孟月华回家打开书信,才发现自己被休,万分悲伤。此时王有道中榜的喜讯也传到家中,他和其他几位同科进士参拜恩师,这时候碰到了柳生春,说起御碑亭避雨之事,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孟月华,急急忙忙赶到孟家向妻子请罪,言归于好。王有道也将妹妹王淑英许配给了柳生春。
王有道这个人物是老生应工,但是在剧里的感觉 像一个“丑”,不是那种“正生”,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有点迂腐、冲动,念书念多了,认死理,一言不合就写休书, 看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有很多当代女性观众在剧场看到这段的时候都恨得牙痒痒,恨王有道的大男子主义,也恨这个孟月华太过隐忍。男二号柳生春由小生来扮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暖男,找个亭子避雨,遇到一个妇人,不愿意跟人瞎搭讪,说明是个君子,非要替人多想一步,保护欲有点过分。
《御碑亭》有段时间曾经因为迷信色彩而被禁演,以前的版本中,柳生春和孟月华在御碑亭避雨的过程被四功曹做了记录。四功曹是道教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位神,主要工作就是掌管功劳簿,考察、记录功劳,充当守护神。
柳生春和孟月华彼此之间略略动心,但是什么都没做。一个男子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就被认为是一个有阴骘的人,就是说当一个人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他就会得到神灵的保佑。正因为柳生春做了一个君子,没有去冒犯孟月华,所以神仙认为他有 的功德,特意记录承给上帝,上帝龙心大悦,便派朱衣神下界,保护柳生春中进士。其实柳生春的文章写得 一般,按照正常水平他不应该中进士,但是因为他受到了神灵的保佑,主考官申嵩三次把他的试卷扔到一边,三次被朱衣神放回,申嵩恍然大悟说:“此人文章虽弱,但是阴骘浩大,取中榜尾再做道理。”柳生春考中以后,自己都觉得很纳闷儿,因为那天下大雨,匆匆赶到考场,差一点误了考试,文章写得 潦草,怎么就考取了呢?可见控制欲望、守住底线,会有后福的。
二、承谢你贤德妻喜之不尽 对于老生来讲,《御碑亭》算是歇工戏,唱做都不算繁重,但故事本身很有意思。场王有道上来打引子念定场诗:“磨穿铁砚,这襟怀,不让前贤。”听到这个引子,大家就知道这是一个读书人,胸怀大志。接下来是定场诗:“读尽四书身世寒,满腹文章不为官。月中丹桂相攀易,金殿鳌头独占难。”然后自表身世:“卑人王有道,浙东人士,寄居金华。娶妻孟氏,十分贤德。妹子淑英,年方二九,尚未许字。想我苦读寒窗,功名未能上达。今当大比之年,进京赴试,不免将娘子、贤妹唤出堂来,嘱咐一番,也好入场。娘子、贤妹哪里?”然后引出孟月华和王淑英,两个旦角上场后一人念一句诗,孟月华是青衣,念的是韵白:“亲操井臼侍衾稠”,王淑英是花旦,用京白来念:“静隐纱窗花倦秀”。三个人见面进屋坐下,姑嫂二人说,把我们俩叫出来有什么事啊?王有道说也没别的事,我 要进京赴考,你们二人在家好好看守门户。孟月华说:“恭喜官人,贺喜官人,入场必定高中。”小妹也说:“哥哥,我嫂子备得有酒与哥哥庆贺。”王有道 高兴,唱了一段原板:“承谢你贤德的妻喜之不尽,但愿得此一去鱼跳龙门。贤德妹体谅我手足情分,猛想起父母的恩无限伤情。但愿得这一科功名有分,终不愧王有道苦读书文。施一礼辞贤妹又别闺阃,入科场贡试事平步登云。” 唱完这段,王有道就下场去了。紧接着孟月华家的仆人德禄就来了,说:“现在正值清明佳节,员外安人叫我来,接你回去上坟祭祖。”孟月华虽然放心不下小姑子,但是父母之命也不能违抗,于是半推半就地跟着德禄回到家,上完坟后在娘家待不住,总觉得心里七上八下的,就找了个借口说肚子疼,要去一下洗手间,然后从后门逃了回去。孟月华的父母也 感慨,说养女儿总是姓外人的姓,儿女皆是前世造定,算了算了,就让她回去吧。
孟月华匆匆忙忙往家赶,在半路上遇到了大雨。京剧有很多的表演手段表现一个人心里 着急,又遇到了大雨,脚底下很滑,这样的细节一定不能错过。表演方式是一边唱着西皮摇板,一边跑着圆场、甩水袖,这组身段在众多旦角名家里,以尚小云先生 为杰出,在雨中滑倒的身段被誉为“尚式三滑步”。如果有机会在剧场里欣赏这出戏,要特别留意这组身段表演。
三、王有道提笔泪难忍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