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腊八了,每年年底,春晚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哪些人要上春晚,有什么节目有亮点等等?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讨论着,尤其是对压轴小品,可谓是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然而,近年来历届春晚的表现却乏善可陈,除了姹紫嫣红如同“光污染”一样的歌舞,剩下的就是强行煽情制造尴尬的语言类节目。

年年都如期登上春晚的“包饺子”节目,几乎断送了所有人对春节联欢晚会的美好幻想。

看完春晚,倒给人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短视频平台上从年初开始就出现了不少春晚“押题”的段子,作者们的才华令人佩服,作品充满讽刺的同时也引起了网友们的一致共鸣。

在这些短视频里,春晚小品已然成了套路,肯定有一个自我荣誉感很强的保安、有一个堵在路上的司机、有一个回不了家的打工人、有一个收到差评的外卖员等等。

不管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不管其中有怎样的矛盾,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一句“我们一起包饺子”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大家其乐融融地相拥在一起。

当然,在表演过程中还会把当年的网络流行语,或者各种各样的热梗都粗暴的加入节目中,编剧和导演或许以为这样接地气很有喜剧效果,但事实却是在人为制造尴尬,看看台下观众的表情就知道了,他们根本笑不出来。

近日,疑似春晚彩排的照片流出,演员们正在台上练习着科目三舞蹈,看来网友们也许猜的没错,还是去年那个味,网络热梗大杂烩。

面对无数的批评和质疑,春晚近年的表现让人很失望,为什么就是不肯听劝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赵本山在多年前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对春晚小品的理解就是答案,他说——
“春晚小品最大主题就是快乐,一个小品教育不了人,365天都在被教育中度过,就这一个晚上,应该让他快乐起来。”

赵本山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正大红大紫,他当年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不少社会人士甚至专家都批评其小品庸俗没有教育意义。

当时没想那么多,我自己也觉得小品不能只是为了逗笑观众,虽然他确实逗笑了无数观众,但如果能有更多的教育意义会更好。

鱼和熊掌怎么能兼得呢?

随着赵本山退出春晚舞台,语言类节目画风突变后,才发现他说的那些话是对的。

一年365天,我们确实都是在被不同的人教育当中度过的,当学生被老师教育、当员工被老板教育、当乙方被甲方教育、当儿女被父母教育、年轻人被社会教育、中年人被家庭教育等等。

实际上,我们最不缺的就是教育,不管你处在人生中的什么阶段,大多人的生活就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吃着形形色色的苦头,真正缺少的其实是快乐。

赵本山的小品满足了大家的愿望,让一家人在一年的忙碌之后能坐在一起,无差别的快乐起来,人人都笑的那么开心。

所以,他的小品人气才会那么高,那么值得期待,甚至可以让观众一直等到午夜,就是为了等着他来逗笑大家。

时隔多年,当你再来看赵本山的小品,你会发现它们是充满了教育意义的。

卖拐》三部曲反映社会中的诈骗现象,《策划》讽刺的是不良炒作,《钟点工》反映的是养老问题等等。

以2008年春晚《火炬手》的台词为例——

“什么运动让人揪心?”

“足球!”

“什么运动最让人揪心?”

“中国足球!”

多么简单而又直击灵魂,再看看现在的李铁、陈戌源,看看足球领域的腐败,小品中大胆的讽刺难道还没有教育意义?

只能说,赵本山的小品太超前了,当年只顾着笑,却没有听出其中丰富的内涵。

事实证明,这些小品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是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要啥自行车啊?”

“这个真没有。”

“不差钱。”

小品原来还可以不照搬照抄网络段子,它们是可以原创的。

现在的小品教育意义太多了,有的甚至满篇都是,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背离了人民群众的需要,都大年三十了,谁还愿意被一个小品教育。

春晚如果还坚持好为人师的作风,一味的追求不切实际的教育意义,那么观众们连电视机都懒得打开了,包饺子学很久了,不需要再教了。

图为2006年春晚现场

尽管如此,我仍然期盼今年的小品或者相声能有所改观,把荧幕前的男女老少们再逗笑一次,等了太久了。

这个,真的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