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期末考试是一次阶段性的检测,其重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查缺补漏。期末考试在内容上(侧重必修2、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与期中考试(侧重必修1、选择性必修1)形成很好的衔接,试题在题型与结构、形式与风格等方面,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充分反映了地理学科的本质。

试题特点

试题特点

1、关注人地关系,彰显学科价值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试题引用丰富的区域背景,通过巧妙的设问,处处渗透着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16题弘扬生态文明,探究渭干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7题以高邮湖为切入点,考查该地区生态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以及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和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符合学科思想的生态系统和生产模式。

2、秉承学科特点,突出主干内容

试题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必修2、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的相关知识点。例如:人口的数量与分布、城镇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城市带、产业转移、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等内容。从设问的角度来看:考查了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原因、地理过程、地理影响(作用),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

3、呈现丰富的图像,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试题共计涉及12幅图,并要求学生绘制一幅统计图。图像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有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示意图、不同尺度的区域图,考查获取解读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4、以事实为“境”,突出迁移应用

试题情景取材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真实情景下的真实问题,体现学科践行价值。

5、创新问题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20题(2)小问,保留了论述题的命题方式,体现试题开放性、灵活性。

试卷结构与分值变化

试卷结构与分值变化

第一部分:选择题(45分)15道小题,每小题3分。与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相当。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5分)5道题,共13小问。比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多了1问。

试题的变化趋势

试题的变化趋势

1、试题突出人文地理过程的考查

例如:选择题5、6、7题,以时间为线索考查春熙路商业空间演变过程;18题考查了1990-2020年宜宾市产业变化的特征;20题(1)描述伦敦城市绿带的范围变化。该类试题从空间联系、空间演化的维度,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2、试题紧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用好教材

例如:选择题的8、9小题,是对选择性必修2城市辐射功能一节相关内容的改编,试题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

3、试题关注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考查

例如:12、13题考查了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铝土资源与国家安全;14、15题考查了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19题(2)考查了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

4、更加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关联,试题给出不同尺度的区域图,考查区域特征、区域差异,落实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措施

措施

1、注重回归教材,建立知识结构

考生利用寒假要精读教材,特别关注教材中的活动、案例、问题研究的内容。在各类考试中有试题是依托上述内容进行改编,所以考生要特别重视。地理试题涉及初中地理、高中必修模块、高中选修模块,内容庞杂。在复习时,应打破界限,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按一定的线索对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构建知识结构和体系。

2、注重错题整理,实现“举一反三”

回看平时错题,把错题进行整理归类,查缺补漏,从新认识。

3、注重地理过程,强化逻辑线索

过程类试题的表达是重新梳理问题和再认识问题的过程,要逻辑清晰、简单明了。表达地理逻辑关系要将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表述清晰,并运用规范、恰当的地理术语。

4、注重区域特征,落实核心素养

利用假期可以加强区域地理的学习,将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和规律运用其中,真正实现知识、原理的灵活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