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野 见习记者 郭辰昊

年少时的一场恶疾,让姜得言成了盲人。无尽的黑暗曾让他陷入消沉,是山东琴书给了他生活希望。姜得言苦学多年山东琴书后,和同样失明的妻子辗转多地表演,宣扬山东传统文化。从艺50多年的姜得言,演唱和演奏能浑然一体,琴书演唱字正腔圆,他能弹奏出百鸟争鸣,唱出人生百态。姜得言说:“观众爱听我就高兴,希望山东琴书能一代一代传下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双目失明走上学艺路

要问滕州市羊庄镇西辛庄村谁家最热闹?不少村民都会回答:“是姜得言家,他有手艺又孝顺。”

今年81岁的姜得言有7个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老大。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务农的父母咬牙供姜得言上学。姜得言14岁时才上4年级,有一天,他的双眼好像被蒙上了一层薄纱,眼前始终雾蒙蒙的,虽然不疼,但他什么也看不清。

因为兄弟姐妹多,姜得言需要照顾他们,家里也没有富余钱给他看病,等去医院时,医生遗憾地说:“来晚了,治不好了。”从那时起,姜得言的世界失去了光明,他盲了。

只有黑暗的生活让姜得言痛苦不已,人很消沉,整日以泪洗面,甚至想走极端。这时,亲情的力量显现出来,家人的陪伴和关心让姜得言慢慢接受了现实,他觉得自己肯定能活下去,还能活得好。

19岁那年,姜得言的生活有了转机。“邻居就劝我的父母,让我学一门手艺,能拉个弦,唱个戏,将来能养活自己。”在邻居的介绍下姜得言磕头拜师,跟着附近村子里耿老师开始学山东琴书。

除了唱词,姜得言还跟着师父学习了坠琴、扬琴和京胡。“山东琴书有琴谱,师父手把手教我,告诉我哪根弦是哆,哪根弦是唻,他拉着我的手指头一个个去按。”师娘师父就像亲生父母一样照顾着姜得言,这让他也越来越喜欢山东琴书。

四处奔波终得真爱

姜得言在师父家里学习了5年,他不仅学会了谋生的手艺,也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手段。“我师母虽然也盲了,但她很聪明会做饭,平时我给她打下手,慢慢地我也就会了。”能表演、会做饭,有了过好日子的底气,姜得言学成出师。

学了一身本事的姜得言为了养活自己和弟弟妹妹,他开始走街串巷表演山东琴书。他背着师父给的琴,弟弟妹妹领着路,他先在附近各个村子里表演。村里人见有人来唱戏,就会送来煎饼、稀饭等食物。天黑之后,务农的村民聚到一起,姜得言开始给他们表演。喝彩声成了他生活里唯一的光。

姜得言和弟弟妹妹在集市上、乡陌间进行表演,他没有固定舞台,东到平邑、费县,西至济宁、微山,南到江苏铜山,北到邹县等地。“当时也不觉得辛苦,就想着要报父母恩,要养活弟弟妹妹。”姜得言一边表演一边学习,为了让自己的节目更丰富,他让弟弟念各种古文给他听,他背会后再改编成唱词。

在外打拼多年后,姜得言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师叔给他介绍了一位失目姑娘种传英,俩人虽然都看不到对方,但他觉得这个姑娘说话好听,聊起天来很投机。俩人谈了一年恋爱后,结了婚。

结婚后,姜得言搬离了父母家,两个盲人组成的家庭注定困难重重。好在邻居和家人都一直在关照他们两人。一年之后,夫妻俩有了孩子,幸福的生活也伴随着压力。姜得言开始教妻子敲扬琴。“虽然她不如我聪明,但最后还是学会了。”夫妻俩一个拉坠琴、一个敲扬琴,相互配合,相互扶持。等到孩子4岁时,俩人就在孩子的带领下外出表演。

希望传统艺术能发扬下去

1981年,滕县曲艺家协会招考民间艺人,姜得言一举中第后,开始参加协会的培训。从那时起,姜得言能拿着协会开的介绍信四处表演了,他走出山东省去安徽省、河南省等地表演,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几年时间下来,姜得言挣钱在村里盖起了新房,并把儿女抚养成人。2005年,因为年纪大了,儿女也已经成家,姜得言决定不再出去表演。那时他的名气也大了,有盲人朋友找他来学习山东琴书,他都倾囊相授。

前几年,突然有两个大学生来到姜得言家里,想要跟着他学习山东琴书。在此之前,姜得言一直把这门艺术当成吃饭的手艺,后来娱乐活动多了,他也觉得没人爱听这些“老古董”了。这两个大学生的出现改变了他的想法,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姜得言的母亲过了年就100岁了,即使自己看不见,姜得言和妻子也竭尽所能地去照顾老人。闲暇时,他还会给村里人表演上一段,坠琴在他急速变化的手势中发出时而悦耳,时而低沉的声音,铿锵有力的唱词引得村民纷纷喝彩。

“山东这些好的文化可不能丢。”姜得言决心把山东琴书唱下去,把坠琴拉下去,谁来学他都愿意教,把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辈一辈传下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