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不怎么关心,也能从互联网上捕捉到年轻人对婚姻态度的变化。从数据上看,国内的生育率大幅下降,结婚人数连续9年降低,离婚率逐步增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它会持续下去还是会逆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年,互联网白话联合青山资本推出了多份年度研究报告,陆续关注过35岁中年人的困境,平台上的打工人等。2023年最后这份报告,聚焦的就是婚姻

先来说结论:在我们看来,婚姻观念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变革,今天以及未来,婚姻也许正在不可逆的转变成一个选项,而非必然。

这个结论基于一个基础问题“为什么要结婚?”有人说为了爱情,有人说为了孩子,也有人说是爸妈逼的。零零总总合起来,大概有爱情、要孩子、舆论与压力、找个伴、经济目五个维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姻从必选项到一个可选项,因为这五个维度都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

首先来说爱情,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外文化都会把爱情和婚姻划上等号。但事实呢?从生化学角度,爱情催生的多巴胺、血清素会让人短时间内被化学反应冲昏头脑,而生化反应终有衰减和退却。

这个时候,爱情还能成为婚姻的基础吗?从司法大数据来看,离婚原因里34%和生活琐事有关,30%是因为分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后激烈地讨论谁来洗碗,谁来带孩子。当衰弱的爱情遇上柴米油盐,很容易会是“一地鸡毛”。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人把婚姻和爱情分割来对待,他们或相信爱情,或不相信爱情,但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离婚的同龄人,对婚姻的可靠性与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自然也就对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必然走向而产生了怀疑。

不再像过往,“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

如今,爱情是爱情,婚姻是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上一个人也越来越难了

对于70后、60后、50后以及更往前的人,他们的爱情或者婚姻大多和工作、生活半径相关。他们在同一个厂子工作,有着共同的生活环境,看的书、听的歌都大差不差,很容易找到共通点。

对于他们来说,志同道合、兴趣相投虽然不是十之八九,但也大可不须万里挑一。爱情就诞生在几个偶然的交集中,心动也可能来自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同理想。

现在呢?我们被工作、副业、爱好、娱乐、消费分割成几十甚至上百种切面,身上的标签和捍卫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和他人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变多。

我们可能通过同一项运动结识,但是喜欢看的剧却完全不一样,家庭观念也大相径庭,更别提对人生的规划和子女的教育的理解。

除了荷尔蒙刺激下的瞬间上头,爱情所需要的沟通基础和兴趣交集可遇而不可求,价值观与理想更是千差万别。人类的多样性充分地展现出来,而彼此的适配性却越来越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孩子不一定要结婚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无论从法律还是技术层面,要孩子和婚姻已经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法律上看,《民法典》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

2023年1月,四川省卫健委发布《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取消了对生育登记对象婚配和生育数量的限制条件。

制度的变化映射着时代变化,随着制度性障碍逐步消失,社会对非婚生育、未婚同居等现象的包容性也会不断增加。

技术的进步也让生育从婚姻中分离成为可能。有很多单身的年轻人不想找或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却想单独养育孩子。

还有些年轻人,想先发展事业,保留未来生育的机会。对于上述各种需求,现代的辅助生殖技术可以帮助女性冻结卵子,体外受精,推迟怀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给的压力也越来越少

这届年轻人对婚姻关系的“松绑”,一定程度上还来自于父母的“松口”。过去,一个大龄未婚青年要面对整个熟人社会的舆论压力,他(她)的父母也受到这种压力——中国一直有祖辈照顾孙辈的传统,帮助子女照顾下一代,被默认成为大多数中国父母退休后的选择。

这就意味着需要远离自己的朋友圈,牺牲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跟随着子女开始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这或许是一代代沿袭下来的“使命”,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十年间发生了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大消遣。购物、看小说、刷视频,老年人玩转各种软件,甚至在社交平台当起了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手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有128.1万银发用户在快手上获得收入。抖音”平台排名第一的银发网红“我是田姥姥”粉丝数超过3000万,老年人通过网络接触年轻人的思想和潮流,想法也逐渐开明。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也从无到有地建设了起来。跳广场舞、唱歌、健身、旅游、上老年大学……很多老年人不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孙子身上,而是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社群,享受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当他们看到老年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也就逐渐放下了对未婚子女未来的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搭子更容易了

如果说婚姻是人类对抗孤独的一种产物,那么,现在年轻人有更多方法排遣孤独。

过去一年,“找搭子”是年轻群体当中的热门话题。口味相投的吃饭搭子、爱看悬疑片的追剧搭子、组队打游戏的游戏搭子……现代社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人们很容易基于相同的兴趣点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虚拟伴侣逐渐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的陪伴方式。无论是二次元的纸片人,还是虚拟偶像,亦或是游戏、虚拟现实等技术让人们在数字世界中找到陪伴。

在语C、Pia戏等“人设社交”的渲染下,在Z世代以及即将成长的A世代眼中,陪伴不必是婚姻,甚至也不必是情侣,硬性条件和现实关系都不重要,一切皆在赛博世界里,陪伴不必戳破虚拟,自己磕的CP还是在“云”中更香。

另一个直观的现象是越来越多人开始热衷于养宠物。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58.4%的单身人群都在养宠物。无论是身边的宠物,还是在网上云吸猫狗,宠物带来的陪伴价值是实在的——无言却治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育越来越不“划算”

褪去爱情光环,婚姻的本质是抵御现实风险的劳动分工模式。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一人外出耕作、打猎,另一人在家缝补、饲养、带孩子,这在经济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种对冲行为。如果在外没有足够的收获,至少家里的部分生计能够维持温饱;在家的产能不足,外出能带来额外收入。

而在现代社会,婚姻正在丧失避险价值。男女双方都在同一经济共振的象限内,当大面积失业情况发生时,两者可能同时失业。男女双方在获取经济收入方面不再是“互补”关系,反而在就业中存在竞争关系。随着女性在就业市场的努力,女性平均月薪呈上升趋势,就业率却没有出现正向关联。

人们开始发现,结婚不一定能抵御经济风险,相反,变成了风险的一部分。于是,人们对婚姻的选择也发生了转变。

婚姻在过去和生育强关联,其中一大原因是因为生育帮助人类提供稳定的人口增长,持续的劳动力,并通过下一代,继续获得经济循环,给人以安全感和稳定。这已经成为一条上万年的繁衍策略,中国老话说的“养儿防老”就是其有力的证明。

在过去,多一个孩子,多一口饭也能养活。如今,养育孩子,不仅意味着从结婚开始的彩礼、车房等物质要求,也要求女性从备孕、怀孕、生产等阶段对身体、工作时间的损失作出衡量,同时还包括对孩子从初期的抚育成本,到维系一生无上限教育成本的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是重视教育的大国,父母对子女历来有“读书改变命运”的期望,如今也成为生育孩子的桎梏,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的数据显示,孩子的生育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接近50%,而其中教育支出占生育成本的比例达到3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