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一个努力脱离低级趣味的电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上海的吃食,孙孟晋老师讲到了小时候的“四大金刚”,即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糕。油条以小商贩推车现场炸制的最香,配上大饼就是人间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粢饭糕,流行于江南一带的特色小吃,由糯米饭油煎而成

除了这些还绕不开上海的面,孙孟晋老师说那时最常吃的是阳春面,这是上海及江苏一带的传统面食,以熬制一整晚的骨汤加水做为汤底,再加入面条和葱花,鲜味扑鼻,也不需其它辅料,好不好吃全在汤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上海阳春面

许多有名的店铺都与老建筑紧密联系,探寻美食的过程也就成了寻找城市回忆的过程。孙老师上小学时家住在康平路市政府办公室附近的洋房,到中学时父母搬走,变为他独自居住,那时他就常去广元路天平路路口的新利查西菜馆,点上一份炸猪排,一份罗宋汤。这家1981年开业的西餐厅至今仍在营业,据孙孟晋老师说到现在味道也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焕新后营业的新查利西菜馆

后来孙孟晋老师离开博物馆转而来到电台推广摇滚乐,每月收入的800元稿费又基本用于购买唱片,他的选择就变成了家常自制的酱油拌饭或糖拌饭。直至他搬到虹口区同济大学附近,因为妹妹读书的便利,才能经常去同济大学蹭饭,吃的最多的就是小笼和面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小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孟晋老师说上海人对于面食是有非常深的感情的,论吃面,苏州虽在江浙排第一,但上海有一些面馆也很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浓油赤酱”。而卢湾区(已撤销的上海市辖区)的四大面馆也是以此为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缩头面馆因老板头颈比较短而得名,2002年前后这家店曾经消失过一段时间,后因拆迁换了新址,改名为卢香记,但这家店对孙孟晋老师来说有些重口。孙老师还提到了一件趣事,都说长寿不能吃内脏,但他每次去百岁高寿的外公家中,餐桌上必有炒猪肝、炒腰花,老人也没有高血糖高血脂,反而是自己可能因为前些年白糖拌饭吃的有点多而血糖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香记

上海也有许多和时代有关的吃食,八十年代因导致甲肝而被禁止的罪魁祸首毛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花》中阿宝和朋友陶陶感染了甲型肝炎

孙老师提到那时毛蚶和大闸蟹都极其便宜。关于吃蟹,划水怪也讲了一件趣事,双职工的父母为了周末有空做家务,就让他剥螃蟹找点事情做,以至于划水怪现在有着高超的拆蟹技术,吃干净大闸蟹后还能将蟹完整地拼回去。

说回宝藏小馆,孙老师也是说了许多自己珍藏的宝藏餐厅。汉口路的三玛璐酒楼,开业至今40余年,做的是充满上海市井风味的地道上海菜;吉安路的法藏讲寺,黄金龙曾在这里扫地,寺庙对面的逸桂禾,老板可以说是凶巴巴,劝退了要停车的宝马车主不算,还在有人提出涨价时降低了面的价格但要收15%的服务费,更推出过3200元一桌的八大浇头。不过孙老师说这家的面比较讲究还是不错的,但浇头就略显一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玛璐酒楼

而网红面馆中也有一些比较不错的,就比如定西路上的沪西老弄堂面馆,破落迷幻感的装修再加上让人赞不绝口海鲜加猪肝浇头,意料之中的顾客盈门。但思南路的阿娘黄鱼面就有点名不副实,毕竟黄鱼面的重点就在于黄鱼要好,汤要鲜,比较讲究时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沪西老弄堂面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肠面

文庙路的胖子面在搬迁之前味道是一绝,这家店原本在一栋老房子里,店主是个货真价实的胖子(bushi,现在店铺已经搬到复兴路,与逸桂禾挨的很近,比较可惜的是这家店的味道已经不如从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庙路的胖子面

说起虹口区的面,作为老饕的孙孟晋老师表示自己能推荐上两三家。首先是嘉兴路上的老周面馆,最近因为拆迁搬到了天宝路,特色是黄酱包浇头,是由豆腐衣包肉炸制而成的甜口浇头,可能有些北方的朋友会吃不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酱包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周面馆

飞虹路太阳宫的对面还有一家亮亮面馆,味道非常不错。不过老板的开门时间透露着任性两个大字,除了上锁的大门,“我这里坚决仇恨假币”的标语和不完全固定的菜单也是一种特色。所以遇到开门要赶紧进去,特色是红烧大排和炒鸡胗哦。

还有一些本帮面馆的老板并非上海人,味道却也不差,因为他们大都在上海人的面馆里做过厨师或小工,比如福和面馆老板是苏北人,他做的面进行了些许改良,去掉一些甜味,主打的三浇头是猪肝、大肠、腰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和面馆

对于划水怪浇头怎么吃的问题,孙老师表示汤面吃的就是浇头和面汤混合而来,浇头一点点渗入面汤达到的平衡那种水乳交融的味道。而上海原来的拌面是比较少的,要说拌面最好吃的当属福和面馆,这里的浇头是单独盛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有些老店就让人很失望,比如以刀鱼面闻名的老半斋,刀鱼面主要吃的是鱼肚上最鲜美的两片肉,也属于一种季节性的美食。这家店孙老师的同事到店拍摄大厨亲自下厨时看起来色香俱全,但后来孙老师单独去点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孙老师感觉可能是小徒弟们做多了有点麻了,再加上老师可能也留了一手。不过现在老半斋被摘掉了百年老字号的牌,也有点让人唏嘘。

对于划水怪提到的冷馄饨,孙老师也有推荐,比如现在已经从市中心搬到石泉路的四如春,还有就是24小时营业特色是加麻酱的东泰祥生煎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冷馄饨

鲜味面馆的牛舌面颇为诱人,但难逃原店面扩大以后味道不如从前的命运。而雁荡路味香斋有上海最独特的麻酱面,这家也十分火爆。麻酱其实是北方的特色,这也说明上海的美食融汇了五湖四海,海派海纳百川的象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味香斋麻酱拌面

如果说起中国大戏院附近的小吃,那就多了。天津路上的莱莱小笼的蟹粉小笼和它旁边的老上海双档,曾经这家店的苏式冰镇绿豆汤是孙老师的最爱。而现在孙老师首推苏式绿豆汤,在苏州双塔寺路旁的一家,他每次去能吃上两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式绿豆汤

关于浇头,孙老师认为每家都不可能样样顶尖,每家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但最难做的是上海大肠。首先要食材要新鲜,去味要干净,才能开始制作浇头。要说他的最爱还是内脏,比如说猪肝配腰花的双浇头。而上海还有一种特色浇头,那就是辣肉浇头。其中最出名的是松花江路220辣肉面,辣肉一般分为小肉丁和肉沫。孙老师更爱肉丁因为有嚼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0辣肉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辣肉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乍浦路的变迁十分迅速。千禧年前后孙老师和朋友还经常在那边吃饭。当年曲阜路也有许多潮州人开的潮汕菜馆,便宜又好吃,不过后来随着变迁这些人有的返乡,有的往普陀地区发展,还有一些在艰难生存。

在上海,拜年有传统的八冷菜海蜇头、臭豆腐、皮蛋、花生、鸡、烤麸等。对于划水怪说的有些上海本帮菜在北京就不大好吃了,比如烤麸。孙老师表示有些上海菜在上海才有本来的神韵,就像每个地域的美食都各有特色,所以八大菜系他都很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烤麸

如果要问小时候最向往的吃食。孙老师说那当然是西餐,这可能出于上海人对西方文化和生活的一种向往。而上海人对于生活体面的追求不仅浓缩在饮食文化里,更在于一种死生之间追求的体面,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

而这种美食与文化的交融也体现在杜琪峰导演的电影中,他的电影中常有一种独属于香港人的生活镜头。孙老师说他在其中感觉到了香港美食、文化、建筑的变迁。后来机缘巧合,他参与制作一部纪录片,刚好有机会采访杜琪峰导演,孙老师对他说我能在你的镜头里看到你很爱香港,杜琪峰导演的眼睛湿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文雀》截图

孙孟晋老师不禁感慨,每个人对自己城市的热爱都有不同表达形式,吃美食是,淘碟也是。

本期大内到此告一段落啦~文章看得不过瘾就快去收听节目吧!真的很好吃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播 / 相征

嘉宾 / 孙孟晋

音频后期 / 陆凯BBBBUDDHA

音频上传 / Observ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00:00:16 / 喜欢和年轻人一起玩的孙孟晋老师

⊿ 00:05:14 / 《繁花》与上海美食

⊿ 00:07:44 / 海纳百川上海的美食

⊿ 00:14:14 / 上海人吃阳春面有什么讲究?

⊿ 00:18:26 / 美食店总在老建筑附近

⊿ 00:25:30 / 卢湾区四大面馆

⊿ 00:28:24 / 上海美食中的时代记忆

⊿ 00:38:21 / 上海面馆黑榜

⊿ 00:43:13 / 不去大众点评4.8分以上的店铺?

⊿ 00:44:35 / 聊一聊草头圈子

⊿ 00:50:52 / 老半斋刀鱼面没有那么好吃了?

⊿ 01:00:43 / 如何判断浇头的好坏?

⊿ 01:12:45 / 其他菜系的美食

⊿ 01:15:08 / 讲究的上海人

⊿ 01:20:10 / 食物为什么变得不好吃了?

⊿ 01:30:02 / Keyso寿君超 - 上海爱情故事2019 + 吴

头图设计 / 划水怪

文案 / 与山河

排版 /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Copyright ©midnightalks.All rights reserve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点个在看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