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的游园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权县孙六镇田庄村的游园长廊荒草遍地。

□本报记者 翁韬文/图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我省不少乡村因地制宜,通过整合利用村内废弃边角地、坑塘、荒宅等闲置资源,变废为宝,打造了一批村级游园,村民在家门口也可以“抬头见绿、出门进园”,成为美丽乡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但日前记者通过走访多地农村也发现,很多乡村游园由于缺乏后续的有效管理,绿化植被凋零,荒草成了主角儿,景观损坏无人维修,让游园环境大打折扣。

曾经扮靓乡村的“点睛之笔”为何会成了“旧补丁”?乡村游园建好之后,如何避免“重建轻管”、“脏乱差”反弹等现象发生,实现美丽乡村的“颜值”长期在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乡村治理难题。

乡村里的“CBD副中心”

1月11日,午后的阳光正暖,对于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村民李志邦来说,每天饭后到村里游园的湖边散步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这一片原来是村里的废弃坑塘,坑里是荒草垃圾,雨天积水发臭,人人都绕着这坑走。去年村里对这里进行了改造,放水养了鱼,种了花草,修了步道。你瞅瞅,现在跟城里公园没啥两样,还有不少外村的人来这里拍照打卡呢!”李志邦笑着告诉记者。

沿着湖边步道行走,记者发现,周边还分布着一些村民的活动场所和村史馆。这些建筑都是在老旧民宅基础上经过简单修缮而成,都保留着当地民居的风貌。

在村民活动中心,几个村民正在打牌、晒暖聊天,欢声笑语,暖意融融,有村民笑称游园这一片现在是村里除了村部广场外,新的“CBD副中心”。

采访中,记者碰见两位身穿红色马甲的村民推着三轮车沿路打扫卫生。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她们都是附近的村民志愿者,每天排着班、义务维护游园的卫生,“家门口建这么漂亮,咱们也得像自己家院子一样打扫干净。”

采访中,王松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罐赵垛楼村出品的菊花茶,而让记者意外的是,这些作为原材料的菊花就取材于村民的房前屋后。

“种植菊花这样有经济、药用价值的花草,不光可以美化环境,村里还联系了中药加工企业收购,去年第一年种植就卖了几千元。”王松说,今年村里还会引种一些玫瑰花,将来这笔收益可以用来维护游园环境,向义务打扫游园的村民志愿者和公益岗发放一些费用,这样逐步就会形成好环境反哺美丽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

“颜值”掉线显尴尬

通过走访多地的乡村,记者发现,我省不少的乡村游园像赵垛楼村一样找到了适合当地特色的自我管护路径。但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部分乡村游园长期疏于管理,“颜值”掉线,滤镜褪去之后略显尴尬。

在位于黄河故道的民权县孙六镇田庄村,村里的一处小游园里停放着多辆农机和汽车,地上肉眼可见不少垃圾。在田庄村村头黄河大堤的游园内,记者看到,由于缺乏打理,不少地方枯黄的荒草已经长满了步道,让人行走困难,而路两边野生植物的藤蔓已经覆盖了大片的绿化灌木,多处造型景观被荒草和藤蔓淹没,已经无法辨认。

在新郑市梨河镇祝岗村,村头一处由当地科协建设的科普文化游园内,记者看到,地上枯黄的树叶铺了厚厚一层,木质的连廊油漆斑驳,多处休闲长凳已损坏。而在梨河镇绰刘村,村头的一处凉亭内堆满了红薯秧,凉亭周边都是晾晒的萝卜干。

记者了解到,这些乡村游园刚建成时,也是光鲜亮丽,成为扮靓乡村的亮点,但时间一久加之无人管护,亮点也渐渐黯然无光,成了隐匿的角落。

有部分村干部认为,不少村级游园是上级部门投资建设的,后期的管护费用理应由建设部门出,而且,很多村级集体收入不高,这部分专项管护资金很难筹集,只能任由游园环境自生自灭。

也有村干部告诉记者,一些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的景观和设施投资不菲,但有的项目并不接地气,刚建成的时候看起来很亮眼,但是后期的维护很费钱,“村里一个雕塑造型损坏,得去县城找人花一万多元才能维修好”,这位村干部直言吃不消。

建立乡村游园管理长效机制

乡村游园既要建得起,又要管得好,这十分考验基层的管理能力,不少地方都在因地制宜地探索乡村游园的管理长效机制。

鹿邑县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乡村游园的管理除了要同步配套管护资金,明确乡村游园有人建、有人管之外,还要尽可能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首先,平时要加强村民的道德素质教育,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可以发动就近村民作为游园看护志愿者,对破坏游园行为及时制止,对游园日常卫生进行维护。其次,可以定期动员村内党员干部开展“义务清扫家园活动”,引领群众一道干起来。最后,引导乡贤募捐一定的资金用于村集体的公益服务,解决维护资金不足的问题。